g0v as a DAO 十週年論壇會後問答

Q: g0v活動幾乎都是靠公民熱情支持,不論是時間還有金錢都是。然而參與者也有自己的生活及事業要顧,許多專案就變得難以為繼。不知道有沒有可能透過公部門或NGO來統整資源,使得專案不單單賴參與者的無償貢獻?

au: 目前 moda 正在研擬平方募資公共程式的相關規劃,年底左右會陸續推出。

Q:數位部部長執政立場是偏中立,還是偏向對執政黨負責?數位部次長是否負有代表執政黨監管部長施政的任務?部長該如何應對執政黨的不當監管。應該主動應變的部長職務,要如何適用持守的安那其態度?

au: 我本人沒有加入任何政黨,無論是 2014 年在政委辦公室當專案顧問,或是 2016 年入閣當政委以來都是這樣,從來沒有遇過什麼所謂不當的壓力。

Q:十年來覺得社群有什麼樣的變化?有什麼後悔或是遺憾嗎?

au: 來自四方、八方、各方的夥伴愈來愈跨域,覺得很開心,沒有什麼遺憾。

Q:區塊鏈很耗電,台灣很缺電,怎麼讓區塊鏈技術不會破壞環境,也不會破壞台灣?

au: 社群常用的 Proof of Stake 公鏈(Ethereum、Tezos)耗電的情況比起 Proof of Work 公鏈,已經大幅改善。

Q:體貼的阿宅精神要怎麼被培養呢?

au: 可以參考「開源之道」系列演講(20122015(也有英文翻譯))。

Q:老人們作為社群的大型資訊節點,如何持續讓外部資源連結回現在在進行的社群專案?

au: 如同我在自介時說的,「嗨咖」以身作則投入、「++」擴散訊息接觸到更多人、「馬達」在日常工作範圍內協助共通的基礎建設。

Q:團體裡多中心與單中心的狀態,似乎會是開放態度的必然結果。所以想要請問講者,該怎麼定義g0v的「開放」,又或是說對講者來說,該怎麼描述「開放」的價值

au: 對我來說,開放的意思是「不限制未來的可能性」,也就是所謂的 #FreeTheFuture。

Q:個人一直認為自由建立於自律,而去中心化是社群營運的方式之一,想問想建立去中心化的社群或技術,應該如何讓公民或是使用者有自律的素養與認知,而不是讓去中心化淪為濫用的口號?

au: 可以參考 Ostrom 的八項設計原則

Q:想請問在有沒有什麼前提/條件下,多中心或去中心造成的分裂,能確保幫助群體的進步

au: 我覺得只要確保分支在運行時,不會阻斷未來分支與合併的可能性即可。

Q:在去中心化的社群中發起專案(例如在g0v挖坑),召集有熱情的人來一起行動時,要如何兼顧效率呢?(還是根本就不用過度在乎效率)

au: 可以盡量把工作項目切細,理想狀況是半小時內就能完成,既能創造成就感也可以兼顧效率。

Q:g0v 一直就以多中心化運作,那運用 blockchain 會改變或想改變什麼

au: 我在開發新工具時,是想要更能配合社群的做事方法,不是要改變社群的運作。

Q:大家覺得 web3 的技術對台灣未來有什麼特別的重要性?

au: 如果想要持續確保自由開放的生活方式,我想「深化民主、連結全球」是很重要的方向,這和全球 web3 社群目前的走向也有不少交集。

Q:Web 3 強調可以提供真正去中心的工具,但進入 web3 卻又它的數位門檻。那麼小圈圈裡的去中心是真的去中心嗎?

au: 當然還不夠去中心,所以才會有許多把圈圈擴大、增加延展性的專案出現。

Q:台灣和g0v在技術分權和政治分權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台灣和世界都在遭受“語言集中”。 您如何看待語言障礙在權力下放中的作用? 例如,很多技術文檔都是用英文寫的,所以台灣的新工程師“集中”在他們能找到的任何普通話文檔或軟件上,或者集中在谷歌翻譯告訴他們的東西上。

au: 透過開放、可由社群自行調整的大型語言模型,希望可以逐漸克服這個問題。

Q:數位發展部的官網有使用 IPFS,這也是 base on 去中心化的技術,想請教 IPFS 適合、不適合哪些網站使用?還是未來任何網站都能用到 IPFS 來增加資安?

au: 我們運用 ipfs 上稿,是建立在全站靜態化的基礎上,目前沒有個人化互動功能。預計年底左右會以「公共程式」方式釋出原始碼和指引。

Q:好奇資深參與的大大們十年來自己觀念最大的轉變是什麼?不管是在 organize 人或是資訊上

au: 在「去中心化」的方向上,十年前探討的是能否有數十個、數百個多中心,現在探討的是「全民」的尺度:能否有數千個、數千萬個中心?

Q:網路上哪些是好的去中心化討論工具?是否該匿名?

au: 我覺得這 50 年來,最好的去中心化討論工具仍然是電子郵件。若有需要,也有像 Firefox RelaySimpleLogin 這樣的匿名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