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生自我監控工具 ###### tags: `edu` `零時小學校` slack clannel #edu-學生自我監控工具 #### 2020.02.22 三分鐘提案說明 * 舉例說明後設認知、自我監控:原本設定的目標因為些事情而成功或失敗,該怎麼修正,要怎麼養成習慣。我有沒有在練習這件事情。 * 現況概述:而這是養成終生學習或深度學習最重要的能力,但偏鄉的家長可能也不太會,所以不會教孩子。 * 期待概述:希望可以有工具可以幫助到這些孩子,例如自我習慣建立 app。目前工具可能都不是和小學生使用。 * 需要資源:需要的人可能要有好的 UI UX 跟工程師,並要有好的點子可以去解決它讓他不是只玩手遊。 * 專案提案 5 分鐘短片:https://youtu.be/lolRdWcKVmo ## 重要概念 ### 後設認知(Metacognition) 「後設認知」是指個人對自己的認知歷程能夠掌握、控制、支配、監督與評鑑的一種知識;是在已有知識之後為了指揮、運用、監督既有知識而衍生的。(from [教育百科](https://pedia.cloud.edu.tw/Entry/Detail/?title=%E5%BE%8C%E8%A8%AD%E8%AA%8D%E7%9F%A5)) ### 自我監控 自我監控一詞有兩方面的涵義:其一是當成後設認知(metacognition)的一部分,另一種觀點則認為等於後設認知。 布朗(Ann L. Brown)持第一種觀點,認為自我監控是後設認知的一部分。在布朗的後設認知理論中,將後設認知分成:認知的知識與認知的調整兩部分。認知的調整包括計畫、監控和查核結果三方面,而監控是指個人對於自己的認知活動具有監督、控制、測試、修正,或是重新安排認知策略的能力。 另一方面,傅來福(John H. Flavell)的後設認知理論則經常被當成是認知的自我監控。傅來福認為後設認知包括認知目標、後設認知知識、後設認知經驗,和認知行動或策略等四個部分。這四個部分不但有各自運作的功能,而且能交互作用以監控個人的一切認知活動。(from [教育百科](https://pedia.cloud.edu.tw/Entry/Detail?title=%E8%87%AA%E6%88%91%E7%9B%A3%E6%8E%A7&search=%E8%87%AA%E6%88%91%E7%9B%A3%E6%8E%A7&order=keyword_title)) ### 自我調整學習(Self-regulated learning) 自我調整 (self-regulation) 係指個體會透過自身的觀察與經驗到外在行為的結果進行判斷,並藉此修正自我的行為,亦即個體會藉由行為結果,對自己的認知、動機、情感及行為產生監控、評估與調整的功用。 自我調整廣泛被應用在學習情境上,因為可以解釋個體的學習歷程,並協助學習過程中有效的監控、掌握自我的學習情形,且從中做適當的調整,提升自我的學習成效。 由此可見,自我調整在學習上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因為每位學習者運用自我調整的能力不同,在學習結果上就會產生不一樣的結果表現。因此,協助學習者透過自我調整的運用,改善其學習效果,是學校及家庭教育過程中須重視與培養學童的能力與技能。(from [國家教育研究院](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453811/)) ## 現有相關工具 #### 均一「我的學習」功能 * 可設立個人目標 * 以週為單位,顯示完成百分比 * 可新增項目,包含觀看學習影片、老師指派任務、自己定義任務 * 完成有check box(或影片看完會自動變成完成) * 會顯示預估完成任務所需的時間 ![](https://g0vhackmd.blob.core.windows.net/g0v-hackmd-images/upload_24d194743306a11fd256e7eb2454ff81) ## 討論點 * 目前的工具還是很仰賴老師的引導或結合班級經營,沒有自動化的步驟指引。 * 介面對小學生而言不夠直觀(時間量感不明顯)。 * 若要監控自己的學習狀況,難度較高,因為對某一學科的學習狀況也是很複雜的,學生不容易自己評估(可建立自評表讓使用者填答後,由系統建議設立某一種目標?)相較之下,單一行為或習慣的建立比較容易監控,例如非常明確的目標「每次看到老師都要問好」,每天可以勾選達成狀況、加上備註、每週紀錄成功與未成功因素。 * 善用科技的立即回饋感對學生非常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