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共筆:疫情下「no code / low code 趨勢」與「開源社群」之間的關係

一、介紹一下你是誰
大家好,我是網路媒體《旭時報》採訪編輯,盧亞蘭。寧旭媒體是前科技報橘總編輯-張育寧創立的獨立媒體,主要讀者群約是 35 至 55 歲的白領工作者。我們不走每日即時的搶快新聞,以每週為單位,做專題報導,希望能繞過演算法,專心耕耘小眾讀者所需。

  • slack ID: 盧亞蘭

二、想要採訪的動機
疫情的這一年多來,看到許多外媒(如《金融時報》: The low-code no-code lockdown lowdown《金融時報》: Wanted: DIY-style tools to boost legal tech adoption《經濟學人》: AI is transforming the coding of computer programs等)開始談論有各種關於 no code 的應用、趨勢,對此,我們編輯台感到很有興趣,希望能就此為題來與大家聊聊。

【附註】什麼是 NO CODE?
No Code 即在「不需寫任何程式碼」情況下,開發應用程式。另一個,時常一起提到的 Low Code,則是用「少量的程式碼」來做開發。比如拖拉、點擊等,簡易的操作方式,做出的應用程式。(點我看維基百科。)

三、採訪共筆的授權條款
此共筆採 CC BY 4.0 International 授權條款

四、共筆回覆截稿時間
2021/12/27 (一)上午 10:30 (台灣時間)

五、刊出名稱檢查
不知道刊登時以「g0v 社群共筆」作為名稱對不對?還是你們通常偏好怎麼寫、空格、全形半形錯誤等,都可以跟我說唷~:)

我覺得可以用類似「g0v 貢獻者 ichieh 說⋯」或「g0v 社群參與者 ichieh 說⋯」來引用大家的發言 chihao

六、《旭時報》的2個提問

1) 這一年不僅在國內外媒體上,常見到 no code/ low code 的話題,也見到許多黑客松有囊括 no code 應用,鼓勵更多人參與。想請教活絡於開源社群的大家,是否真的在這兩年開始,有感到這種 no code 的應用,在幫助吸引更多人來參與呢?(如果有的話,希望能聽聽看,是哪次的活動讓你有這種感覺?會是今年疫情下,大家協作的那幾次嗎?)

ichieh
g0v 社群收到的一些參與者反饋提到,當內心感到不安,或是很無力的時候,就會想在社群裡找事情做,一方面知道這些事情可以為社會出一些力,一方面也是幫自己做心情治療。在疫情期間最符合 no code 應該是宅在家蔬菜箱專案,起源是參與者的家人一直跑去傳統市場,為了找到其他可以線上購買各類食品的管道,開始使用 google 試算表整理紀錄資料,也提供所有人自由編輯回饋給意見,讓其他想訂的人可以參考。後續還有使用 fb 社團讓大家除了文字表單分享,還可以有照片開箱文交流,這些分享者在提供訂購心得的時候,不見得覺得自己在參與專案,但所有的交流都變成專案的一部分。

g0v 黑客松還蠻自由的,大家可以帶著各式各樣的技能、資料、資源來開坑(開始新專案)、跳坑(貢獻既有的專案),不只是 coding,還有設計、繪畫、文字、法律、健身(?)⋯各式各樣的技能,所以「使用 no-code 工具」應該也可以是一種技能吧 XD chihao

當前媒體上指的 low code / no code 工具主要是說 IFTTT / zapier / integromat 之類服務串接 & 流程平台,g0v 專案可能用得不多。
對我來說這比較像是可以隨意組合來方便應用的小工具,像是摩茲工寮就有用這個來串場地申請表、email 服務跟 Telegram 通知機器人。我剛好在上週 integromat 的中文線上活動上有講兩個 moztw.org 的使用案例: https://youtu.be/8_KjwB8_t4k
irvin
irvin++ chihao

另外像是 LASS 社群在做的就更像是回歸 GIS 資料的整理和整合。雖然無法代表 LASS 社群的哈爸發言,但就參與新竹小松的經驗來說,在開始寫酷炫的視覺化專案前,先回頭檢視政府的資料開放了嗎?開放的資料範圍與數量是否足夠公民應用?不只降低了參與的門檻,也更能達到原本監督政府的目的。例如說我們當天就發現污水下水道的圖資沒有開放,以及經討論後認為有開放的接管率數據過於粗略、也無法代表水質有保障等等,其實就是更深一層的討論與反思,而不是只是幫政府把酷東西做出來。 RSChiang

2) 你們會認為,這種 no code 的趨勢/話題,對 open source 社群帶來最大的幫助是什麼?對此,台灣有什麼機會?(當然,如果要提一些「要注意的」、「相對劣勢的地方」等例子,也都歡迎唷~)

ichieh
社群參與者都是志工參與,用自己的閒暇時間來貢獻,因此需要有更多的參與者,才能有足夠的貢獻讓專案前進,不管專案是不是 no code,其實都有很多角色是不一定要會寫程式才能參與的,例如專案管理、翻譯、市場宣傳、美術設計等等等。所以應該反過來說,無論是 code 或 no code,只要能讓專案前進,所有人才或貢獻都是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