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gs: vTaiwan --- # 20251105 小松 時間 Time :19:00 - 20:00 地點 Location :線上 Online 參與者 Participants: Peter, Bestian, Yiting, Tim, Josh https://www.vtaiwan.tw/jitsi (請用Google登入以參與視訊並啟用轉錄功能) ![](https://g0v.hackmd.io/_uploads/S1HXnnd1be.png) ::: success ## 專案儀表板:目前 vTaiwan 社群在進行的事情 以下是 vTaiwan 目前正在進行的幾個不同的專案!如果有興趣,可以在取得共筆編輯權限後+1,或者是 1. [vTaiwan議題小聚](/GUe0KXMsQBC-6KTIUPBVnA) - 適合對審議、公共討論有興趣的人加入 - 活動咖的最愛 - 如果有公民團體與組織想要合作也可以看過來! - 目前也在進行 [AI 用於數位公民參與經驗](/nJUYukWFSWuEsG-XQalHcA) 的收集! 2. [vtaiwan x Tech for Good Asia 合作](/PdvNjkLlSd-WytXN_otWbQ) 計畫 - 預計會討論人工智慧相關議題 - 需要研究與分析人才 - 想要貢獻議題或意見這邊請 3. [vTaiwan 網站改版,啟動!](/Q3_hgovyRHusEq8-3nomPQ) - 目標是打造新的 vTaiwan 網站 - 結合 blog、媒體資源、活動發佈、建立線上活動與討論等功能 - [vTaiwan 網站更新後的治理機制](/HxWF11d4Tz-AfHb3yjwQKg)也在建立中 - 讓不會寫程式的人也可以加入貢獻者! 4. [vTaiwan 主視覺更新](/UqGh6pAUTwuNFr1RE21Rtw) - 目前已經設計完成! - 會發佈到新的網站,並在社群媒體上完成更新! 5. [Frankly 測試](/HVEdPVQqQHqVwvFECg7sRg) - 目前正在測試一個新的線上會議 6. 如果想要提案怎麼辦? - 目前的 vTaiwan 很歡迎與數位工具相關的公共討論! - 如果想要成為協作者或者是貢獻者,我們正在努力讓說明更清楚,介面更友善! ::: ## 小小的分享: ### From Digital Public Infrastructure to Democratic Public Infrastructure - 檔案目前已經放在 slack 上 - https://app.heptabase.com/p/whiteboard/5a4cffb5-080e-4e88-b06c-7e43e7b737f6 - Sitra: https://github.com/sitrafund/polis-sitra/ ### Digital Civic Infrastructure - 文章連結:https://ash.harvard.edu/resources/a-framework-for-digital-civic-infrastructure/ - 核心概念 《A Framework for Digital Civic Infrastructure》指出,數位公民基礎設施不只是將政府服務數位化,而是要促進公民、社區與政府之間資訊流動、協作與參與的生態系統。 報告強調政府主導的平台與公民科技的互補關係,並提出以「連結(Connect)」「學習(Learn)」「行動(Act)」為核心的參與架構。 三大維度:Connect / Learn / Act 1. Connect(連結) 數位空間應讓公民能夠彼此連結、與社區組織互動、並接觸政府資源。 範例包括:FindIt Cambridge 平台,集中提供地方服務、活動與資源資訊,協助居民建立參與的入口。 2. Learn(學習) 此維度聚焦於資訊取得與公民知識建構。平台應幫助公民理解政府運作與社區情況。 範例包括:MetroBoston DataCommon,整合人口、交通、教育等開放資料供大眾使用。 3. Act(行動) 最終目標是促成公民實際行動與參與政策過程。 範例包括:MAPLE(Massachusetts Platform for Legislative Engagement),讓居民線上提交意見、檢視立法進程並互相交流。 生態系統視角 報告指出,單一數位工具無法構成健康的民主基礎設施。 理想的數位公民生態系統需同時涵蓋三個層面: 政府角色:提供公共平台、開放資料與制度支持。 公民科技角色:針對特定需求與社群特色開發創新工具。 整合機制:確保「連結」「學習」「行動」三者相互強化。 報告也指出,若平台設計不良或缺乏信任機制,反而會削弱公民信任與參與意願。 #### 討論 - 連結、學習:如何去定義 [name=Tim] - 標準應該是蠻開放的?[name=peter] - 透明度可能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指標 [name=bestian] - 開源、透明度會影響進入門檻 [name=peter] - 增加透明度是否包含在連結的這件事下面 [name=bestian] ## 上架內容到部落格 - 可以註冊 g0v mastodon,貼文 tag vtaiwan 就可以導入了 - 有限制字數,不過可以用留言補充! ## 花蓮震災意見徵集 - https://g0v.hackmd.io/9uMzy7lxQDCsDs5wWtoCIA?view ## 轉錄逐字稿與AI大綱 ### 逐字稿詳情: https://www.vtaiwan.tw/transcription_detail/20251105 ### AI大綱 **My Society / TICTAC 研討會 及相關討論重點整理** (依時間順序整理,便於快速抓重點) --- ## 1️⃣ 研討會概況 | 內容 | 重點 | |------|------| | **主辦單位** | My Society(公民科技組織) | | **核心專案** | *Lay Work For You*(國會監督)<br>*TICTAC*(公民科技研討會) | | **活動形式** | 年度實體研討會 + 定期線上講座(邀請全球公民科技從業者分享) | | **本次分享主題** | *From Digital Public Infrastructure to Democratic Public Infrastructure*(數位公共建設 → 民主公共建設) | --- ## 2️⃣ 兩大概念說明 | 概念 | 定義 | 主要要素 | |------|------|----------| | **Digital Public Infrastructure (DPI)** | 政府把公共服務以數位方式提供(如單一入口網站、APP、線上表單等)。 | 1️⃣ 數位服務 2️⃣ 數位身份 3️⃣ 數位支付 4️⃣ 資料交換/統一資料格式 | | **Democratic Public Infrastructure (DPI)** | 在 DPI 之上,透過數位平台讓公民參與、提出意見、監督政策,形成「民主‑資訊‑行動」的閉環。 | 1️⃣ 政策諮詢 2️⃣ 公民回饋迴路(Civic Feedback Loop) 3️⃣ 透明度與信任建立 | --- ## 3️⃣ 南非 My Society 團隊分享(Richard Griegers) ### 3.1 產品 – **My Society(Mysamcy)** - 類似烏克蘭 *Dila* 的“一站式”數位整合平台。 - **目標**:打造完整的 **數位公共基礎建設**(Digital Public Infrastructure)。 ### 3.2 基礎建設四大要素 | 層級 | 說明 | |------|------| | **服務層** | 各式數位公共服務(登記、繳稅、證明等)。 | | **共享基礎建設層** | API 標準、資料格式、應用程式框架、身份認證、支付系統。 | | **硬體層** | 伺服器、網路設施、資料中心、路由器、纜線。 | | **治理層** | 數位身份、支付、資料交換(Data‑Exchange)與統一格式(Unified Data Model)。 | ### 3.3 常見問題與教訓 - **碎片化**:部門自行數位化,缺乏協調,導致 **技術債**(technical debt)累積。 - **自上而下**:只有總統府層級可推動,需 *政府領導* 才能建立全域共用平台。 - **解決方案**:透過統一的 API、資料模型與身份驗證,讓各部門能共享基礎建設。 ### 3.4 應用案例 - **政策諮詢**:平台即成「公民意見收集」入口,類似台灣的 *vTaiwan*。 - **回饋迴路**:定期調查、動態追蹤民意變化,可用於長期議題(如流浪動物管理、勞動法規、兩岸議題)。 - **透明度與信任**:公開資料、可驗證的意見提交機制,提升公民對政府的信任。 --- ## 4️⃣ 其他講者與案例 | 講者/團隊 | 重點 | |-----------|------| | **Sana‑Kaisa Sarorenta(芬蘭 Citra)** | 推出 **Polis 2.0**(開源民主討論工具),以 **UI/UX** 北歐風格及 **開源** 為核心。<br>→ GitHub repo: <https://github.com/sitrafund/polis-sitra/> | | **Polis 2.0 討論方式** | 類似 vTaiwan 圓桌討論:<br>① 種子意見 → 參與者回應、投票 → 小組討論 → 最終報告。 | | **European Civic Tech Hub** | 歐盟公民科技生態系統,聚合政府、NGO、創業團隊、社群。<br>**瓶頸**:<br>• 公民信任度低<br>• 技術與資源不足<br>• 法規(GDPR、公共採購)合規難度大 | | **Harvard App Center** | 研究「數位公民基礎建設」的三大指標:**連結(Connect)–學習(Learn)–行動(Act)**,提供衡量生態系健康度的框架。 | --- ## 5️⃣ 重要概念與指標 | 指標 | 說明 | 為何重要 | |------|------|----------| | **連結(Connect)** | 讓公民取得政府資訊、服務入口、平台透明度。 | 促進資訊流通與新參與者的加入。 | | **學習(Learn)** | 建構公民知識(Civic Knowledge),提供教育資源、案例分享。 | 增強參與者的議題理解與判斷能力。 | | **行動(Act)** | 具體的公民參與、政策倡議、社區行動。 | 從資訊與知識轉化為實際社會影響。 | > **應用**:寫作或研究「數位公民基礎建設」時,可直接引用上述三指標作為評估框架。 --- ## 6️⃣ 開源與 Vendor‑Lock‑In - **開源優勢**:避免被單一供應商鎖定、提升透明度、降低長期維護成本。 - **開源挑戰**:貢獻者資源有限、缺乏商業化的品質保證、治理與資金支持不足。 - **案例**:Polis 2.0 以開源方式提供,降低政府對特定廠商的依賴;但同時須自行負責社群維護與安全更新。 --- ## 7️⃣ 可操作的 Take‑aways(建議) 1. **規畫整合平台** - 先確立 **API 標準**、**統一資料模型**,再分層次逐步導入各部門服務。 - 參考南非 My Society 的四層架構(服務、共享基礎建設、硬體、治理)。 2. **建立公民回饋迴路** - 結合 **政策諮詢** 與 **動態民意調查**,形成持續的 Feedback Loop。 - 以透明的資料公開與可驗證的意見提交機制提升信任。 3. **投入 UI/UX 改善** - 參考 **Polis 2.0** 的北歐風 UI/UX,提升使用者黏著度與參與率。 - 確保介面符合 **無障礙** 與 **多語系** 需求。 4. **開源治理** - 若採用開源工具,需規劃 **社群治理**、**資金來源**(如政府補助、基金會贊助)。 - 建立 **安全審核流程**,避免因缺乏維護產生安全風險。 5. **利用「連結‑學習‑行動」框架** - 在每個專案的開發、推廣、評估階段均明確列出對應指標。 - 可作為 **KPIs** 追蹤數位公民基礎建設的健康度。 --- ## 8️⃣ 相關資源快速連結 | 資源 | 連結 | |------|------| | **My Society(Mysamcy)平台** | https://mysociety.org | | **Polis 2.0 GitHub** | https://github.com/sitrafund/polis-sitra/ | | **Harvard App Center – 數位公民基礎建設報告** | https://ash.harvard.edu/resources/a-framework-for-digital-civic-infrastructure/ | | **European Civic Tech Hub** | https://civictechhub.eu/ | | **vTaiwan 會議紀錄(全公開)** | https://vtaiwan.tw/ | --- ### 📌 小結 - **數位公共建設**是提供服務的技術基礎,**民主公共建設**則是在此基礎上加入公民參與、透明度與信任機制。 - 透過 **統一的 API、資料模型與身份驗證**,可避免碎片化與技術債,提升跨部門協作。 - **開源、良好 UI/UX、透明資料**是提升公民使用意願與信任的關鍵。 - **「連結‑學習‑行動」**三指標提供了一套可衡量的評估框架,適用於任何國家或地方政府的數位公民基礎建設規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