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gs: vTaiwan
---
# 高松奈奈團隊採訪
12月初接獲高松奈奈翻譯告知,想要在明年一月進行採訪
時間:1/8 13:00
地點:[社會創新中心](https://maps.app.goo.gl/FCKNVLpbdXKxeVzB6 ) 202 會議室
106台北市大安區仁愛路三段99號
- [高松奈奈的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mV-bbmjWF4XzublsXRjxiQ)
## 問題與回答:
* 您們平台的意見交流到產出法規內容這一個過程是如何運作的?
* 可以參考 [vTaiwan 流程圖](https://docs.google.com/presentation/d/1DbZNsXcz9au3M3Ybdryc6dIpQOR1yEFAGFB_xxrH6Vg/edit?usp=sharing)
* 意見徵集到產出法規,中間會經過很多討論與收斂的流程,同時,政府的加入與參與也是很關鍵的事情。其實會經過蠻多的形塑與分析的過程。[name=peter]
* 四個步驟中,有些步驟會有彈性,譬如在復仇式色情(revenge porn)的案例中,有延長意見徵集時間的時候。
* 網路霸凌的案例中,也有發現有既有法規可以加以處理,所以沒有繼續討論
* 實際法規待補
* 為什麼創辦vTaiwan?
* 2014 年太陽花學運為契機。
* 政委蔡玉玲來g0v提案,政府的代表有合作意願,所以就做起來了。
* 當時的社會氛圍會讓大家想要參與重要的討論,剛好有這樣的契機存在。
* 在平台上面曾經有被發表了什麼樣的意見?
* 幾乎是跟數位法規調適相關的議題,像是遠端工作、網路霸凌、公司英文名稱登記、開放政府。
* 近期有完成 OpenAI 與 Chatham House 合作的人工智慧民主化報告。
* 什麼樣的人群會在 vTaiwan 平台上發文?
* 利害關係人與社群參與者
* 利害關係人是如何進入程序?
* 提案者
* 被邀請
* 社群主動接觸
* 在程序上先辨識出可能的利害關係人
* 辨識完之後邀請
* 詢問:透過人際連結的方式繼續辨識,利用社群的力量來approach
* 看到社群媒體主動加入的
* DSET 的案例中,也會有透過合作單位加以接觸
* 被發布的意見實際上有成為政策的例子有哪些?
* Uber 的案例
* 復仇式色情的刑法案例
* 將意見轉化為政策規劃不是很困難嗎? 並且是哪一個部門在負責?
* 在政府沒有明確的制度要求以及缺乏動機參與的時候會很困難
* 負責單位會依照議題而有所不同,例如在 Uber 的案例中,就是交通部。
* 您們認為台灣公民有具備制定政策和表達意見的能力嗎? 您覺得這方面有什麼還需要改變的?
* 台灣公民與日本公民的比較:台灣在十幾年前經歷過許多大型社會運動,讓很多人在親身參與社會運動後,更知道怎麼參與政治社會、也相信自己的參與是有用的;例如g0v就是在318後成立運作到現在。
* 從近期比較熱門的交通安全議題來看,台灣公民對於有興趣參與或者是切身相關的議題是有制定政策與表達意見的能力的。
* 改變的部分:制度是多面向的,所以我覺得要回到源頭,理工領域需要促進法律人文的素養;人文社會學院需要提升科技技術的識讀。
* 意見發表的能力是一定有的,但是如何匯聚與討論,會需要有專業的人加以協助。
* 公民面對日常的問題常常有無力感(cynicism),覺得政府都不在乎、自己改變不了政策,但政府有時候也很想把事情做好,只是公民與政府之間缺乏一個直接、有效的溝通空間。
* 在日本,即使創建了類似的線上平台,或發文的人是非常少數。 您們有做什麼為了增加發文的數量嗎?
* 只要不是大眾所關心的議題,就會遇到這樣的挑戰。
* 如何讓大家願意參與?以及降低參與的門檻?
* 大家在表達意見時,也會考量表達意見的管道所代表的影響力,「在這個平台上表達意見能否被看見。」是很重要的。
* 我覺得議題的推廣要務實一點,融入故事化的共鳴共情,讓人感受到議題和自己的深度關聯性,而非某種流於高尚清流小圈圈的討論
* 公民社會要擴張跟發展,是需要政治機會與機運的。社會運動與公民參與要有效能感。或是強大危機感,如318之所以能成功,是公民們真實的感受到巨大的危機
* 請問政府會聽那些對他們來說不方便的事嗎
* 不會XD 所以目標是從更宏觀的視角切入,說服政府這些不方便是有必要的,否則會帶來更大的反撲
* 數位中介法的案例與司法院應用人工智慧的案例都可以說明。
* 如何讓政府傾聽?
* 一方面,遇到危機時,政府會有更大的動機去傾聽。
* 太陽花學運後的狀況與緣起。
* 政府裡面有公民社會的參與者,g0v近年來有非常多參與者進入公部門服務。之前成案時,也會是政府有承諾才會成案。
* 有些案子也是政府自己來提的,例如無人機相關規範。有些法案政府還是會想要了解公眾的意見。
* 您如何建構了與政治家和政府的合作關係?
* 公民在乎政治要更開放,政治家就有更高的動機
* 必須要說服納入公民流程會更好的選擇
* 人際連帶、信任需要經營,而這些人際連帶跟信任不會憑空出現,還是鑲嵌在一個更大的公民社會,積極參與公民社會、不同的社會運動組織的人,彼此會有龐大的弱連帶,就可以建立信任跟連結。
* 例如數發部的成立也是這樣的背景,所以公民社會、社會運動不應該跟政府是對立的
* 或許是建構公民社會的合作關係,會比較恰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