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gs: web3, learning --- # da0 Learning 讀物收集 ### [《勞工自主企業》](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47661) #### 簡介 **資本主義崩壞,民主政治岌岌可危。左右之外,還有第三條路!?** 二〇〇七年以降的金融風暴掀起了一九三〇年代以來最嚴重的資本主義危機。然而,不同於小羅斯福總統大刀闊斧地以「新政」救危扶傾,當今各國政府都缺乏改革的智慧與魄力。而知識界也陷入無窮的爭論:資本主義是否只是經歷週期性的波動?遲來的共產革命即將遍地開花?政府應該採取撙節政策減少開支,還是採取國家資本主義擴大投資計畫? 被《紐約時報雜誌》譽為美國最著名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理查•沃夫,認為至目前為止的討論都是失焦的:不僅資本主義剝削、壓榨勞工,打著社會主義旗幟但實際上只是國家資本主義的政策,一樣沒有真正賦予勞工基本的權利與尊嚴。於是,大多數的成年人在決定自己的生計的辦公室或工廠裡完全沒有發言權,因此民主從來沒有辦法真正落實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換言之,經濟民主的缺乏,阻礙了政治民主的實現。 **「勞工自主企業」:創造經濟民主,深化政治民主** 理查‧沃夫提出的解藥是所謂的「勞工自主企業」(Workers’ Self-Directed Enterprises),讓公司、企業等所有私人生產單位的員工自己成為股東兼經理,自己管理公司,自己享有生產的結果與成長的果實。這麼做不僅能解決資本主義必然的剝削與週期性的經濟危機,而且其參與過程將是最根本、最生活化的民主體驗與養成訓練,並將比從蘇聯以降所有的共產主義與社會主義國家更能實踐馬克思對人的平等與尊嚴的追求。 這本書的原書名是Democracy at Work,其實是一語雙關。一方面作者談的是工作場所裡的民主(Democracy at “work”),一方面也談如何讓民主可以真正落實並運作的更好(Democracy “at work”)。作者認為,關鍵就在於讓員工自己享有公司的決定權、參與公司的決策,如此一來,公司就不可能再如過去的資本主義那樣只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會兼顧勞工權益、工作環境的舒適、員工子女的教育、健康、環保、司法與政治上的公平等等。也就是說,經濟領域裡的民主是促進全面的政治民主的必要措施。 這是一份關於「經濟民主」的宣言。唯有讓「企業」這個怪獸重新回到真正為它努力打拚的人的手上,我們才有可能真正改造這個社會。 #### 推薦人 - 劉維人:目前(呃....十多年前)有哪些成員參與治理的形式,每個形式的治理機制需要符合哪些條件 ### [《多極世界衝擊》](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9396) #### 簡介 全球化時代留下的爛攤子該如何收拾? 英美主導的跨國資本霸權將於2024年崩盤? 面對動盪的世界,歐蘇利文為我們指出未來的方向! 全球化告終,普世價值破滅,更趨平等的多極世界即將來臨! 未來,我們將面對更多現實考驗,地球公民將更渴望自由。 過去這幾年,政治、經濟、金融和地緣政治受到一連串衝擊:經濟上成長率和生產力都降低,義大利、美國和英國甚至創下數世紀以來債務紀錄;政治上則有英國脫歐、川普當選美國總統、歐洲出現許多右翼政黨;金融上股市處於泡沫狀態,而比政府更有力的中央銀行為避免全球金融危機而購入大量資產,但他們很快就要拋售這些資產而造成經濟上的動盪;地緣政治上,國家勢力興衰正以加速度變化著,馬克宏當選總統使法國成為歐洲充滿想法與活力的領導者,同時美國不再是令人懼怕的強國,敘利亞開始使用化學武器、北韓朝日本發射導彈、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以及中國的再度崛起…… 麥可‧歐蘇利文認為,許多人忽略了這些新趨勢的深刻意義,他認為這個世界正進入一個轉型階段,過去全球化所帶來的一致性現象將轉變為多元化發展,新的政治型態與政黨將興起,我們將進入一個「平衡」的階段,英國脫歐和川普當選只是這個「平衡」階段的熱鬧開場。《多極世界衝擊》將結合經濟學、政治學、金融學與地緣政治學的角度,來探討正在形成的多極平衡狀態,這些發展將導致國際典範的轉移。 未來十年左右的趨勢之一,將是地區和國家如何演變,以及這些變化如何推動各國內部的政治變革。歐蘇利文相信,世界將從動盪中逐漸平緩,迎向一個「多極世界」,至於究竟是美國、歐洲、中國三分天下,抑或印度將躋身強極之一,有賴未來發展動向,然而,全球普世價值將不再存在於這新興的「多極世界」。 #### 推薦人 - 劉維人:權力轉為多極之後,在國際政治(虛擬世界的領域其實應該要算在國際政治)、國際供應鏈、科技發展 分別會發生哪些事情 ### [《自由的窄廊》](https://www.eslite.com/product/1001260912820384) #### 簡介 為什麼有些國家能保障自由,有些國家卻宰割公民?還有些國家徒具形式,根本無法有效治理? 自由,意謂不受他人力量宰制,無須時時生活在恐懼之中。可是,綜觀人類歷史數千年,自由十分罕見。多數時候,強者為所欲為,弱者任憑宰割。理當維持秩序的國家機器若非不存在,就是淪為壓迫的幫兇。為什麼會這樣? 艾塞默魯與羅賓森教授回顧古今中外,引領讀者走訪一個又一個文明故事。從雅典城邦、阿拉伯與中東、非洲、夏威夷與大洋洲、前蘇聯、歐洲、中國與美國。兩位作者主張:國家機器強,社會更要強,互相制衡,踏入「窄廊」,自由才有保障。 本書結合兩位最優秀的政治與經濟學家,奠基於多年原創研究,建構一套清晰、具體的政治經濟學模型。非常適合回應當前全球關心的重大課題: - 如何約束國家機器、進入通往自由的窄廊?這是西方國家的專利嗎? - 具有中國特色的自由,是自由嗎?專制國家締造經濟榮景後,能夠回頭保障公民自由嗎?數位極權國家崛起,會終結自由秩序嗎? - 國家在什麼狀況下無法繼續保障自由?國家機器失控,還是社會癱瘓國家?美國有可能成為下一個失去自由的國度嗎?臺灣呢? #### 推薦人 - 劉維人: "大社會"是什麼意思、如何組成、以什麼方式抗衡集中式的政府 ### [《規則的烏托邦》](https://www.eslite.com/product/1001118562505167) #### 簡介 制度殺死創意,官僚戕害民生 官僚制度如何異化成恐怖的榨取工具? 通往地獄的道路往往由善意鋪成 「自由市場的鐵則:任何市場改革、任何政府打算減少文書作業、強化市場力運作的計畫,最後都只會導致法定規則、文書作業與政府官僚的總體增加。」 官僚制度的原意是一種烏托邦想像,相信透過理性的設計,能將人民與市場從政府的專斷中解放,享有自由便利的環境。然而,在公、私部門漸趨模糊、甚至統合為一的現代國家中,官僚制度對於人們的干擾不減反增;不但成為少數榨取多數的工具,也引發嚴重的弊害,2008年的金融海嘯便是其中一例。 大衛•格雷伯由結構暴力、扼殺人類整體創造力與政治價值等三個角度切入,希望填補左派長久以來對於官僚制度的批判空缺,更希望能啟動對話,重新檢視在現今體制中,究竟有哪些因素能把我們帶往真正自由的社會,又有哪些因素會讓人們逃不出被奴役的命運。 #### 推薦人 - 妞妞:為聽到目前為止,從概念的層次來看,現行的官僚主義跟目前正在發展的分散治理,目標跟手段都有87%像,而規則的烏托邦在講的就是,為了防止集中跟專斷,保障自由跟公平,把一切的治理流程化跟sop化,最後的結果是疊床架屋,搞出一堆bullshit job,效率變得極差,格雷伯認為這個問題是先驗無法解決的,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 [《勞動僱用資本》](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83035) #### 簡介 要讓勞動從資本主宰中獲得解放,就必須先讓企業脫離資本與少數者控制,也就是解放集中化的所有權,轉為由勞工共同持有,如此一來勞工就成為擁有控制權的利益關係人,自然能夠主導企業決策與分配,從而形塑合作團結的商業文化,實踐並滿足更廣泛的社會需求,這正是「經濟民主」的真諦。 #### 推薦人 - 洪敬舒 ### [《文明更迭的源代碼》](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52365) #### 簡介 不同類型的文明如何產生、如何演化而至衰亡?各種不同文明之間真的有優劣之分嗎?為何有的文明不斷地被異族征服?為何唯有英美文明,才發展出現代意義的民主憲制和資本市場體系? 對這些問題的解答歷來存在著各種尖銳和對立的觀點,彼此之間分歧巨大。 中文世界裡盛行的觀點通常是,文明一定遵循進步主義的原則,從某個較低的階段發展為更高的階段;蠻族雖然征服了文明的中國,但最後又被同化。此外也信奉文明的多元主義和相對論,認為不同的文明各自有其優勢,而中華文明絲毫不輸給西方文明。 《文明更迭的源代碼》一書可以說是「阿姨學」(歷史解釋體系)深入淺出的入門之書。在這本訪談錄裡,作者闡述了目前存在於世界歷史上若干種不同類型的文明,並試圖找到其更迭於興亡的「源代碼」! #### 推薦人 - 張寶成:屬於「思想資源」類,也就是不直接論合作社,但有助於我們思考合作。本書從「去中心/多中心」切入,較輕鬆。劉仲敬。人稱阿姨的劉仲敬,長年大推歐洲「多中心」所造成的進步歷史,以此力圖瓦解大中國論述。這本書屬於史學普及類讀物,缺點是個人風格太強,考據不嚴,但好讀也有趣。 ### [《哈佛最熱門的國際關係課》](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26319) #### 簡介 20世紀上半葉發生兩次世界大戰;20世紀下半葉,則歷經冷戰、區域戰爭以及核戰威脅,為什麼這些衝突會發生?21世紀這類衝突還會再度爆發嗎?日益增強的經濟和生態相互依賴、跨國制度和國際制度的發展、民主價值觀念的傳播會不會帶來新的世界秩序?全球化和資訊革命又將如何影響國際政治?這些影響全球、影響每一國、每個人的事件與趨勢,亟需理解卻晦澀難懂,成為不少人不得其門而入的頭痛問題。 國際關係領域最知名學者約瑟夫.奈伊(及新版合作者大衛.威爾許)為國際關係大學生所寫的《哈佛最熱門的國際關係課》,正是公認最精彩好看的一本國際關係入門書。從理論與歷史相結合的角度,以簡潔的語言和歷史事例,透徹地介紹了相互依存時代的世界政治,為讀者提供了一個好用的分析框架:從個人、國家和體系三個層次,全面性理解國際事件的方方面面;並從現實主義、自由主義和建構主義……等主要流派的理論來分析;且沿著18、19世紀古典時期、一次世界大戰、二次世界大戰、冷戰,到冷戰後的全球化、資訊化發展,為你貫通歷史脈絡。大師親授的10堂課,讀者從此能理解與評估世界上大事,並提出屬於自己的觀點。 #### 推薦人 - 張寶成:屬於「思想資源」類,也就是不直接論合作社,但有助於我們思考合作。本書從「無政府」的角度切入,稍微嚴肅。Understanding Global Conflict and Cooper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History,作者是 Joseph Nye 和 David Welch。別擔心,有中文,因為書名太冏,不太好意思直po:《哈佛最熱門的國際關係課:國際關係大師奈伊教你洞悉局勢,掌握先機,佈局未來!》。說到安那其,並不是只有憤青、黑旗、烏托邦等相關聯想,國際關係本來就是沒有中心的,或者說,有 governance 無 government。這本書屬於國際關係理論與歷史的入門。 ### [《平台點合作》](https://icommonhk.org.hk/products/%E6%9B%B8%E6%9C%AC-%E5%B9%B3%E5%8F%B0%E9%BB%9E%E5%90%88%E4%BD%9C) #### 簡介 平台點合作?答案不是單一模式,亦非抽象教條。實踐共享精神的合作型平台十分多元,它們有的遠在天邊,有的近在眼前;有的擁有自己的App甚至採用區塊鏈技術等最新科技,有的不過是基於Facebook、WhatsApp的同仁群組,似乎十分普通。但萬變不離其宗,在豐富多樣的具體事件背後,也有重要的共通點:它們拒絕成為資本的平台,它們屬於樂意付出的普通民眾。它們回應當下社會問題,並基於鄰里街坊的友善互動,以社會創新為手段,達致協同共享、建立共同體以及促進社會進步的長遠目標。 #### 推薦人 - 張寶成:平台合作主義:《平台點合作》,香港中文大學邱林川教授和阮耀啟合著。全文大部分可在邱的 Matters 上讀到。黃孫權 2020 年初曾邀邱來台講座,學識程度和實踐經驗顯然超越邀請者。邱有馬克思主義訓練,但沒那麼文化左派,而是納入馬克思主義中「日常生活學派」(跟東歐和法國有關)的思想,主張革命和抗爭不是只有街頭和事件現場才重要,參與者離開街頭和事件現場後的日常生活有無改造,同樣重要。附上邱 Matters 連結:https://matters.news/@jacklqiu ### [《廣場與塔樓:從印刷術誕生到網路社群力爆發,顛覆權力階級,改變人類歷史的network》](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32288) #### 簡介 #### 推薦人 - 張潔平 ### [《一張六十億人都坐得下的餐桌:守護社區40年,社企女先鋒的「關懷式經濟」實踐之旅》](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19370) #### 簡介 網絡(network)──是改變人類命運的千年史,顛覆權力階級的恆久力量 過去我們所學習的歷史,大多是關於帝王將相、統治階級的歷史,而忽略或貶低了同樣有影響力但能見度較低的網絡歷史。縱觀過往,高塔中的階級制度聲稱要統治大眾百姓,但通常真正的力量存在於下方城鎮廣場的網絡中,因為它傾向創新。透過網絡,革命性的想法得以傳播,移轉並顛覆權力。歷史上最叱吒風雲的改變,經常是由缺乏文獻記載、非正式組織的群體所實現。 21世紀被稱為網絡時代。然而,在《廣場與塔樓》中,弗格森主張網絡其實一直都存在。從促成宗教革命的印刷機和傳道者,到領導美國革命的共濟會成員,破壞教宗和國王控制之舊秩序的就是網絡。本書緊扣社會網絡的發展歷史,以及它們跟傳統的權力階級制度之間時而緊張、時而激烈的關係,特別是在兩個重要的革命與創新時期,情勢逆轉,網絡獲得優勢。這兩個時期,一個是印刷技術產生的時代,另一個就是我們現在所處的互聯網時代。 《廣場與塔樓》跳脫以往從統治者或階級制度探討歷史發展的角度,講述了社會網絡的興起、衰落和再崛起的故事,並以豐富的圖表說明網絡理論、聚類等概念,改變我們對過去和現在的理解。網絡的演變,是否可能帶來災難性的後果?對於當前許多事件,例如伊斯蘭國的興起,Apple、Google、Amazon等網路時代企業巨擘的特質,都有許多以古鑑今的對比與詮釋,提供讀者另類省思。 #### 推薦人 - 張潔平 ###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運用「社會性基礎設施」扭轉公民社會的失溫與淡漠》](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80262) #### 簡介 人人都能共享的交誼空間,是讓公民社會重獲緊密連結與活力的關鍵解方! 民主社會要能持續健全運作,不能只追求共同的價值觀, 民眾是否享有能夠交流的空間也很重要! 在這些地方,重要的人際連結得以建立, 只要社會性基礎設施強韌,鄰里便能蓬勃發展,社會才會有良性對話。 包含台灣在內,許多國家現今都面臨大難題──人心普遍淡漠、公民社會失去活力, 資本市場中的瘋狂競逐與個人主義也導致社會失溫,原子化、散沙化現象日益明顯。 究竟我們該怎麼思考因應,重新凝聚起社區與社會?面對這個當務之急, 紐約大學社會學者艾瑞克.克林南柏格認為,比起追求表面上共同的價值觀或意識形態, 能讓大眾實際齊聚交流、培養感情的「社會性基礎設施」,可能才是那帖關鍵靈藥。 與交通運輸、自來水、能源供應等實用導向的硬體設施不同, 所謂的「社會性基礎設施」,更著重於讓民眾能夠交流、聯繫情感, 像是圖書館、公共運動場、都市農地甚至校園,都可算是社會性基礎設施。 它們擁有多元功能,可以提供教育推展、保健養生、社區與文化發展、社會救助等多種服務, 讓人們自然強化向心力,降低甚至消除人際藩籬。 而在氣候變遷致使天災頻繁、疫情橫掃世界的今日, 社會性基礎設施更可幫助大眾建立互助網,在自保的同時也強化社會韌性, 小至鄰里困境,大至影響整個社會的災難,社區成員都可相互扶持、 共同向主政者提出訴求、齊心防災……,好處不勝枚舉。 #### 推薦人 - 張潔平 - 阮俊達:台灣的公共政策,相對缺乏「社會性基礎設施」的思維(所以前瞻基礎建設大部分還是傳統的硬體基礎建設)。「社會性基礎設施」其實往往也會是有助於公民與公民面對面互動、增進共同體意識及社會韌性的「民主基礎設施」。台灣蠻有必要持續強化這個環節。 ### [《資訊爆炸之後:網路思想先驅溫柏格解構資訊爆炸、知識轉型與資訊焦慮》](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95451) #### 簡介 數位革命的知識形態 數位革命改變了人類文明,知識的結構也已徹底改變。 過去,知識經過編輯過濾,裁切成有限的內容收錄進書本中,被刪除的內容並不會被看見;如今,知識離開了紙張,不再有界限,也沒有根基。知識已經「網路化」了。網路思想先驅溫柏格在本書中清楚說明,在商業、科學、教育和政府領域裡,網路化的知識究竟如何影響我們的思考與決策。 傳播演化的困境 印刷術的誕生讓知識和資訊得以透過書籍快速的流通,而在網際網路誕生之後,知識傳播在速度和便利性上都獲得了巨大的提升。然而這樣爆炸性的成長開始讓很多人感到焦慮不安:這麼多資訊,怎麼可能吸收、更別提消化得完?於是諸如搜尋引擎的篩選和過濾變得更加重要,為我們省下更多時間判讀與選擇。 資訊的共享與合作 網際網路帶來的另外一個面向是讓資訊的產出更加容易,現在我們可以直接在社群網站、維基百科、YouTube留下自己的想法或者新的發現,更可以透過這樣的直接產出促進討論、進而合作建構「網路化的知識」。網路化的知識不僅開放而且多元,使得我們獲取知識的方式與以往完全不同。 本書撼動了我們對「知識」的基本概念,讓人看見在一切交相互聯、大到無法掌握的世界裡,擺脫了紙本並自由延伸的網路化知識,如何讓我們更接近知識的真相。 #### 推薦人 - 黃豆泥:溫伯格講網絡時代的知識結構與群眾外包體系 ### [《沒有資本的資本主義:無形經濟的崛起》](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26105) #### 簡介 二十一世紀初,一場靜默的經濟革命已經展開。主要已開發經濟體在無形資產的投資,有史以來首度超越了有形資產。當主要投資標的已經從機器和廠房,變成與知識有關的產品,例如軟體、研發、設計、原創藝術、市場研究、培訓和新業務流程,經濟的長期成功也愈來愈仰賴善用看不見、摸不到的無形資產。這股趨勢,不是產值龐大的科技業或藥廠獨有的現象,也出現在你家街角的咖啡館和健身房。 全球經濟主流從有形經濟轉型為無形經濟,對於個人、企業乃至國家政府,有何寓意?這表示,不管是投資決策。還是追求經濟成長,思維模式都要跟著翻轉。 本書結合商業實務案例與總體經濟數據,說明這股趨勢的變化從何而來;並剖析無形資產的獨特性,以及這些特點如何讓以無形資產為主的經濟體,在運作規則上迥異於以有形資產為重的經濟體。此外,本書也根據無形資產的特性,解釋經濟成長放緩、長期停滯和不平等這些最受關注也爭議不斷的當代現象,並點出企業融資和公共政策因此面臨的挑戰,幫助企業經理人和政策制定者在令人眼花撩亂的一系列政策抉擇裡,分清輕重緩急。 #### 推薦人 - 黃豆泥:帝國學院的教授講無形資產在會計史上如何被計算、融資與政策設計,雖然與加密貨幣毫無關係,但總覺得是必備框架 ### [《不順從的美德:直擊異議分子如何追求社會革新》](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05465) #### 簡介 這世界上總有些人,看起來特別瘋狂。有的走在科技尖端,相信大腦可以3D掃描複製、軀體可以冷凍,下一代可以用基因篩選生出最好最厲害的人。也有的人,認為迷幻藥可以讓人們更了解自己、改善憂鬱症,甚至解決心理因素造成的社會問題。這些都太不可思議?那麼提倡要封鎖國境,隔開伊斯蘭教徒和基督教徒的人呢?以前這聽起來也完全不可能,但現在卻有越來越多人加入了他們的行列。 繼《黑暗網路》之後,傑米‧巴特利特再次關注抱持著強烈主張卻不被人理解的團體或社會運動,探訪歐洲美洲各地拒絕了大眾一般生活方式,相信找到替代方案能夠解決今日社會問題的人們。以彷彿臥底的方式親身加入,一起參與示威、攻佔礦場、服下迷幻藥之後,巴特利特發現,基進團體的出現反映了社會面臨的失能問題,不管是被官員和代議士拋下,生存權工作權受到威脅的人們,或是希望逃離消費社會與緊繃人際關係的人們,當這些人試著吼出心聲和聚集起來試驗新的生活型態,背離主流意志的情況常會讓他們一方面顯得瘋狂而格格不入,另一方面也會讓他們因為團體的緊密支持而更容易排擠外人理解的機會。但一旦深入了解,就會發現這些基進份子指出的弊病,正是社會要走下去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近年來,願意以開放心態接觸基進團體的人們逐漸增加,無論政治或社會上皆有界限鬆動的跡象。跟隨巴特利特的腳步,看見基進團體的前鋒眼光,未來的解方或許並不遙遠。 #### 推薦人 - 黃豆泥:這是一本輕鬆書,是一個智庫專家跑去採訪各種極端主題的小團體,包含奇點主義、反伊斯蘭、迷幻藥、數位民粹主義、人民公社、極端環團...等等。 ### [平等式資本主義的勝出:人人平等的社會核心價值,透過新政治與勞動體制變革,驅動創新經濟](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81155) #### 簡介 怎樣的制度,才能真的讓人在工作中獲得自由? 怎樣的制度,讓國家可以在快速變遷的世界, 保持產業競爭力,同時維持平等? 怎樣的制度,能夠利用資本主義,來逐漸實現進步價值? 凱薩琳.瑟倫(Kathleen Thelen)針對當代西方資本主義的演化,跨國比較政治經濟,分析經濟全球化時代的西方三種資本主義: 自由放任式 —— 如美國,獨厚資方,工作風險由個人自行承擔 協商式 —— 如歐陸德國,照顧核心製造業的利益,犧牲服務業的工作者,形成貴族工會與邊緣勞工的兩極分化 平等式 —— 如北歐丹麥,國家大力投資個人與家庭,協助青年與婦女取得好工作 並且進一步的探討,人類對於公平正義的渴望,該如何有效結合市場經濟的優越性? 現下這個時代,新自由主義的浪潮無法抵擋,每個人都得擔心工作被別國的人用更低的價格搶走;父母一輩穩定的鐵飯碗愈來愈少,低薪的外包和兼職、不穩定的斜槓和接案,都成為如今的就業常態;即便有專業能力可以賺取高薪,面對不斷變化的就業需求也很難無往不利。當眾人不再圍繞圓桌平等相談,自然也就難有團結與共的心思。 這些都是美國,還有學習美國的台灣所遭遇的困境。 雖然工作的選擇變得自由了,但有多少工作能讓人安心生活呢?「人人上大學」的願景允許大家自由探索,但萬一失敗或是走錯了路,和「一試定終身」又有多少差別?探索職涯的時間太久,會不會就此淘汰出局? 本書作者凱薩琳.瑟倫爬梳美國、德國、丹麥、瑞典、荷蘭五個國家的歷史和制度,帶我們看見各國如何面對經濟彈性化的潮流: - 美國撒手不再管制市場,隨人在焱焱日頭下自顧性命; - 德國和瑞典堅守既有的安定體制,慢慢付出社會走向二元對立的代價; - 丹麥和荷蘭則擺脫對過去好日子的留戀,發展出一套讓企業得到彈性、勞工擁有保障的新制度。 在凱薩琳.瑟倫的筆下,我們看見一個平等而團結的社會。 這樣的社會除了滿足產業需求,更重視每個人對生涯的想像。教育是為了培養「帶著走的能力」,系統提供個人不同工作所需專業技能的終身學習資源與管道。沒有人需要擔心選錯科系,因為社會隨時準備著幫人回歸不斷變化的職場。兼職也不是廉價的補充人力,而是福利相當的工作夥伴。 這本書將揭示,從上世紀初即致力實踐人人平等的北歐資本主義,如何戰勝全球化,以創新永續、福利國家模式,在時代浪頭上發光發熱。 這不是空想的烏托邦,而是人們面對挑戰、共同建立的合作體制。事實上,形塑資本主義面貌的,始終是共同體政治下的社會核心價值。市場經濟如同一匹烈馬,究竟是奔向善或惡的境地,端視我們決定讓它為誰服務。 #### 推薦人 - 雨蒼 ### [北歐不是神話:一套打造永續幸福國度的方法](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02759?sloc=main) #### 簡介 年年在「全球最幸福國家」排行榜上名列前茅的北歐國家,有著令人欽羨的好福利、短工時、高所得。經濟充滿活力,卻不犧牲社會平等。愛護地球、保護環境,不僅與經濟成長不衝突,反而成為創新動能。他們是怎麼辦到的?臺灣是否可能借鏡北歐經驗,創造出我們自己的成功模式? 如今各國稱頌的北歐模式,旨在守護並增進個人自由,讓每個人都能掌握自己的命運。而社會上每位公民的自由都與彼此息息相關。在擁有知識、收入、健康的前提下,人們才能做出明智而負責的選擇,並能在深思熟慮後投下真正展現民主意志的一票。貧窮,以及深層的不平等,都會嚴重妨礙個人自由。因此,優質的社會必須處理人們自由程度的落差,讓每個人都能享有基本社會服務。 無論如何,北歐模式不是神話故事,也不是難以企及的烏托邦,他們只是掌握了民主政治的最核心信念:人人平等。為實現真正的民主,所以必須打造福利國家,保障每個人擁有平等的社會公民權,以及自我實現的自由。然而,福利國家不是請客吃飯,而是個人與社會彼此互相支持,也因此同時打造出「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社群合作文化與共同體意識。由於擁有這些制度條件,使得凝聚共識以因應科學新知與時代挑戰這件事,在北歐就顯得相對容易且快速。換言之,調適力成為北歐迎戰全球化的最佳利器。 這樣的社會光靠市場經濟不夠,北歐國家的經驗顯示,理性、民主、協商的政治模式,可以打造一個有效率的大政府,滿足人民需要的基本生活條件。北歐打造出機會平等、性別平等的全民福利國家,盡力保障每個人不受貧窮、健康惡化、市場意外波動的重大影響,藉此形成一個互信互助的共同體。這套被稱為「社會民主」的制度、政治、與文化,才是北歐人幸福生活的祕密! 《北歐不是神話》簡介北歐社會民主的起源,並論述北歐如何應對當前與未來將面臨的一系列挑戰,例如福利國家是否可以永續、如何兼顧經濟成長與環保、社會如何對待移民以及國內不同族群、全球化和大眾政治的衰落等。三位作者發現,二十世紀有許多人認為福利國家與社會民主模式撐不過全球化,但二十一世紀初的結果顯示,北歐模式其實比其他國家的政治經濟模式更穩定、更有競爭力。 北歐模式不是神話故事,也不是難以企及的烏托邦,他們是在一步一腳印的過程中,逐一解決整個社會所遭遇的難題,發展出現在的模式,未來,他們也會秉持一貫的態度,每當發生問題,就共同討論並提出解方。那麼臺灣呢?我們又該以什麼態度來面對目前國內正遭遇的難題? #### 推薦人 - 雨蒼 ### [區塊鏈與法律——程式碼之治](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15349) #### 簡介 本書提出區塊鏈技術所面臨的法律挑戰,研究區塊鏈技術如何透過將全部或部分法律轉化為程式碼來支持或補充,並探究此監管路徑的危險和成本。對於想要瞭解區塊鏈的工作機理、技術的潛在用途、加密安全法的獨特特徵以及監管潛在途徑的讀者而言,本書堪稱權威之作。 - 第一部分:介紹區塊鏈技術,包括區塊鏈、比特幣以及分散電腦平台,並對其特徵進行詳細描述。 - 第二部分:介紹區塊鏈、金融和合約,包括數位貨幣和分散支付系統、智慧合約、智慧證券及其衍生品。 - 第三部分:區塊鏈和資訊系統,包括防篡改認證資訊以及有彈性防篡改的資訊系統。 - 第四部分:組織和自動化,包括未來的組織機構、分散式自動化組織機構以及區塊鏈事務。 - 第五部分:從監管模式和法律規則對分散式區塊鏈系統的監管問題進行探究。 #### 推薦人 ### [政治秩序的起源 (上下卷)](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77716) #### 簡介 2020年讓全球措手不及。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導致的肺炎疫情意外爆發,不僅考驗各國政府如何保護國民健康、維繫經濟活動,更加速國際政治情勢的變化,疫情能否獲得控制仍在未定之天,世界秩序已然大洗牌。如今重讀政治思想家法蘭西斯.福山於2014年寫就的《政治秩序的起源》,彷彿置身於政治預言之中。 法蘭西斯.福山師承杭亭頓(Samual P. Huntington),希望能藉由這套《政治秩序的起源》,補足其政治思想因時代衍生的落差。但他的做法並非接續杭亭頓的著作從1970年代開始分析,而選擇從人類史前開始,自人類的靈長目祖先黑猩猩談起。 法蘭西斯.福山認為現代國家要實施民主並不難,真正困難的是建立有能力為人民服務,並且保障人民安全的合法現代國家。《政治秩序的起源》分成上下兩卷,其理論基礎在於,現代成功的自由民主,來自三大政治體制:國家、政治、可問責的政府。 第一、國家必須能合法、有效地使用權力。 第二、法治是用來限制國家、統治者的權力。 第三、一個可問責的政府,會藉由公平自由的多黨選舉等民主程序,迫使統治者以全民利益為優先,而非謀一己之私。 在《政治秩序的起源(上卷):從史前到法國大革命》中,福山旁徵博引、縱貫古今,展開一場探討政治建制的起源、演變與衰敗的歷史之旅。上卷共分五部,前半以國家建造為主題,闡述從黑猩猩的生活習性乃至人類部落社會的出現;他視中國為世界上第一個擁有現代政治體系的國家,並比較同樣位於東方的印度,宗教如何讓兩者的政治發展截然不同;一路延伸至中東如何藉由奇特的奴隸制度建立短暫的強勢國家。後半則立論於法治,談宗教如何西方發展出法治獨立的運作模式;以及直到法國大革命前夕,可問責政府在歐洲的發展。 在《政治秩序的起源(下卷):從工業革命到民主全球化的政治秩序與政治衰敗》中,福山檢視現代政治發展,從工業革命到民主全球化的政治秩序與政治衰敗。全書分為四部,前半從美國、歐洲不同地區、拉丁美洲、非洲、東亞等各區域實例探討,為何在看似類似的條件下,不同國家會產生不一樣的政治結果;後半則綜合檢討成功發展政治秩序的因素,以及分析為何會導致政治衰敗。福山認為要建立和維持政治秩序,除了民主,還需要強效的政府和法治,並探討民主在不同情況下面臨的危機: - 殖民主義如何在拉丁美洲、非洲與亞洲國家產生不同的影響? - 過早進入民主政體,反而會導致缺乏效能的政府? - 美國的分權制衡與利益團體如何導致民主制度的崩壞? - 如果民主是普世價值,如何面對民主的衰退? 對照2014年書中提到的質疑與推測,如中國能否在專制制度下維持經濟成長,如今讀來分外值得深思。縱然自由市場、有活力的公民社會、自發性的群眾智慧,都是民主重要的成分,但都無法取代一個強健、階層分明的政府。民主建制的存在,並不是評斷某國治理好壞的有力依據,未能兌現承諾,才是政治制度面臨的最嚴峻挑戰。如何「向丹麥看齊」,建立民主、安全、繁榮又不腐敗的國家,是本書追求的理想國度。 #### 推薦人 ### [元宇宙 The Metaverse: And How it Will Revolutionize Everything](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31426) #### 簡介 如同網際網路改變世界,元宇宙即將形塑整個數位世界、全球經濟、甚至人類意識。微軟、蘋果、臉書、Google、Netflix紛紛卡位,希望取得元宇宙世界的獨占門票。這股趨勢將如何發展,誰有機會脫穎而出?最能清楚解釋一切的人,正是本書作者馬修‧柏爾。柏爾是遊戲產業創投家,更是著名元宇宙專家,他發表的元宇宙文章不但在業內引起討論,還發行成NFT以高價賣出。 在這本書中,柏爾清楚描繪元宇宙這個「下一代網際網路」的未來樣貌: - 元宇宙就是由許多3D虛擬世界連結形成、而且會長久存續的網路,終有一天會成為絕大多數線上體驗的門戶,也會成為實體世界的重要基礎。 - 電玩遊戲是元宇宙的縮影,金融、醫療照護、教育、消費性產品、城市規劃與交友等領域都將納入元宇宙的世界 。 - 「iPad原生世代」的行為模式將引領元宇宙的趨勢走向。 - 最有可能成為元宇宙真正「入口」的是智慧型手機,而非電腦或AR/VR設備。 此外,柏爾還討論元宇宙帶來的政府治理難題,並探討Web3、區塊鏈與NFT扮演的角色。未來的網際網路將不只停留在線上,我們的生活、工作與休閒,有一大部分會發生在元宇宙裡。元宇宙將創造出數兆美元的價值,也讓社會出現全新面貌。 #### 推薦人 - 豆泥 ## 翻譯推薦區 ### [WHY I AM A PLURALIST](https://www.radicalxchange.org/media/blog/why-i-am-a-pluralist/)及系列文章 #### 簡介 I increasingly use the terms “pluralist” to describe myself and “Plurality” to describe the direction I want to see technology go in. This essay, following up on my “Why I am not" series, tries to articulate what I mean by this and where it might lead us. The piece filters through my academic-technologist lens many things I have learned since Eric Posner and I published Radical Markets, but more than anything what I have learned from my fellow RadicalxChange board members Danielle Allen, Audrey Tang and Christopher Kulendran Thomas. While the piece raises many more questions than it answers, my hope is that these will be precise enough, in a way they have not been in the past, to help stimulate a coherent Plurality agenda for technology. Glen Weyl 的前情提要 1. WHY I AM NOT A CAPITALIST, E. Glen Weyl, January 14, 2019
https://www.radicalxchange.org/media/blog/2019-01-14-j73qnz/ 2. WHY I AM NOT A STATIST, E. Glen Weyl, January 28, 2019
https://www.radicalxchange.org/media/blog/2019-01-28-5ixa34/ 3. WHY I AM NOT A NATIONALIST, E. Glen Weyl, February 18, 2019
https://www.radicalxchange.org/media/blog/2019-02-18-9qwoyc/ 4. WHAT IS RADICALXCHANGE?, E. Glen Weyl, February 25, 2019
https://www.radicalxchange.org/media/blog/2019-02-25-xjekue/ 5. WHY I AM NOT A TECHNOCRAT, E. Glen Weyl, August 19, 2019
https://www.radicalxchange.org/media/blog/2019-08-19-bv61r6/ 6. WHY I AM NOT A MARKET RADICAL, E. Glen Weyl, December 15, 2020
https://www.radicalxchange.org/media/blog/why-i-am-not-a-market-radical/ 7. WHY I WAS WRONG TO DEMONIZE RATIONALISM, E. Glen Weyl, October 5, 2021
https://www.radicalxchange.org/media/blog/why-i-was-wrong-to-demonize-rationalism/ 8. WHY I AM A PLURALIST, E. Glen Weyl, February 10, 2022
https://www.radicalxchange.org/media/blog/why-i-am-a-pluralist/ #### 推薦人 - 雨蒼:算是經典文章,但現行翻譯沒有到很通順,希望可以重譯,並把之前的文章一併翻譯好。 - 劉維人:這裡面有很多概念要釐清,很多可行性的問題要討論,例如共同利益如何形成、個群體間的承認是否需要邊界、代表性如何有效建立與傳達,以至於到底有那些問題是他所反對的那些體制無法解決,而多元主義可以解決的,都需要細部討論,否則很可能會像昨天說的,把分散當成願景而非屬性,投入大量心力資源,最後卻贏來絕望。對該作者之前幾篇的看法是,需要經常提醒組織學與行政介面上的討論 才能知道目前的問題有多少比例是他所反對的體制造成的,多少是組織設計不良造成的,多少是人性使然。 ### [〈Case study: Suma〉](https://www.smu.ca/webfiles/Suma_casestudy_FINAL_C_Mar4.pdf)(Cian McMahon & Sonja Novkovic, 2021) #### 簡介 Suma worker cooperative is an ethically-sourced, vegetarian wholefoods wholesaler founded in 1977 in West Yorkshire, Northern England.1 Having subsequently grown to become “the largest equal pay worker co-op in Europe”, with over 200 worker-members and over 300 workers in total, Suma is noted for its continued adherence to a participatory organizational culture. This lived ethos persists because the worker-members have dynamically adapted the cooperative’s governance structures and processes over time in response to the increased decision-making complexity that accompanies growing organizational scale. Suma’s commercial success notwithstanding, the workermembers have never lost sight of their founding cooperative values and principles as a worker collective. This solidaristic outlook embraces the cooperative model’s basis in joint ownership and control, democracy, and people centeredness (see adjacent textbox). “As a co-op we are more than the sum of our parts. When we come together we create something amazing.” Suma emerged as part of the new wave of countercultural, alternative-lifestyle cooperatives aligned to the vibrant 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movements of the 1970s. As such, the cooperative has always been “[d]riven by a desire to take better care of ourselves and our environment”. These alternative cooperatives were pioneers in sustainable working and living; even if their ideals have since been co-opted and diluted by mainstream corporations, leading to increased market competition. Regardless, Suma continues to flourish and outshine its competitors, holding strong to an authentic environmentalism rooted in workplace democracy. This solidaristic organizational culture percolates right throughout Suma: where sustainability is not merely one choice amongst many unsustainable alternatives, but a foundational ethical commitment. #### 推薦人 - 洪敬舒:這篇針對英國合作社suma的的研究,著重在以人為中心,共同所有權和控制權以及民主治理的三屬性,也許有些參考價值 ### [〈Multi-level Governance And Resilience of Social-Ecological Systems〉](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251230111_MultiLevel_Governance_and_Resilience_of_Social-Ecological_Systems)(Elinor Ostrom & Marco A. Janssen) #### 簡介 Belief structures get transformed into society and economic structure by institutions – both formal rules and informal norms of behaviou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ntal models and institutions is an intimate one. Mental models are the internal representation that individual cognitive systems create to interpret the environment; institutions are the external (to the mind) mechanisms individuals create to structure and order the environment (North 1996: 348). #### 推薦人 - Peggy ### [〈Beyond Markets and States: Polycentric Governance of Complex Economic Systems〉](https://www.jstor.org/stable/27871226)(Elinor Ostrom, 2010) https://web.pdx.edu/~nwallace/EHP/OstromPolyGov.pdf #### 簡介 Contemporary research on the outcomes of diverse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for governing common-pool resources (CPRs) and public goods at multiple scales builds on classical economic theory while developing new theory to explain phenomena that do not fit in a dichotomous world of “the market” and “the state.” Scholars are slowly shifting from positing simple systems to using more complex frameworks, theories, and models to understand the diversity of puzzles and problems facing humans interacting in contemporary societies. The humans we study have complex motivational structures and establish diverse private-for-profit, governmental, and community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that operate at multiple scales to generate productive and innovative as well as destructive and perverse outcomes (Douglass C. North 1990, 2005). In this article, I will describe the intellectual journey that I have taken the last half century from when I began graduate studies in the late 1950s. The early efforts to understand the polycentric water industry in California were formative for me. In addition to working with Vincent Ostrom and Charles M. Tiebout as they formulated the concept of polycentric systems for governing metropolitan areas, I studied the efforts of a large group of private and public water producers facing the problem of an overdrafted groundwater basin on the coast and watching saltwater intrusion threaten the possibility of long term use. Then, in the 1970s, I participated with colleagues in the study of polycentric police industries serving US metropolitan areas to find that the dominant theory underlying massive reform proposals was incorrect. Metropolitan areas served by a combination of large and small producers could achieve economies of scale in the production of some police services and avoid diseconomies of scale in the production of others. #### 推薦人 - Peggy ### [〈Automating Ostrom for Effective DAO Management〉](https://medium.com/commonsstack/automating-ostrom-for-effective-dao-management-cfe7a7aea138) #### 簡介 Few people have contributed as much to our knowledge of the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the commons as Elinor Ostrom. Winning the 2009 Nobel Prize in Economics for her work, Ostrom’s 8 principles for commons stewardship have set a standard for community management of shared resources. These principles, collected over a lifetime of research into effective commons worldwide, are a fantastic look at large scale human collaboration outside of the corporation and the nation state. Although applying these rules at scale can be challenging, recent research suggests that blockchain technology may have a role to play in overcoming key obstacles, further enabling communities to manage themselves.¹ Elevating trust from the interpersonal to the protocol level opens up space for experimentation with new forms of collective action to achieve common goals. #### 推薦人 - Peggy ## 專案:The World 藏書票(D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