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gs: web3 --- # 多元宇宙:數位協作與民主的科技典範 ## [Plurality](http://plurality.net): Technology for Collaborative Diversity and Democracy 唐鳳、E. Glen Weyl 著作 中文翻譯協作 by Noah Yeh, Jacky, Vivian Chen, Elena Chem,Isabel Hou, Gisele Chou,Kc Chen, da0.g0v.tw contributors ## 內文介紹並尋求各界協作 我們即將迎來一趟新的旅程,希望各位可以加入我們。過往五年裡,我們與你們中的許多人一起協作,希望為聚焦於金融化與中心化 AI 主導的未來科技方向,發展出替代敘事。 多元宇宙(Plurality),是運用認同、尊重並賦能共同協作的科技,來跨越社會與文化差異。接下來的概述,會更清楚的描繪這個概念。 我們認為,多元宇宙是為了支持民主社會持續繁榮,並能跨越當今世界高壁深塹的分裂,所自然產生的新科技典範。我們希望告訴世界這個新的可能性,以此激勵多樣化、跨領域的協調、投資及實驗,讓願景成為現實。為此,我們需要你的幫助。 我們的計劃,會與多元宇宙的研究及實作一起演進。我們將書內的概念直接運用在本書的創作、發行及金援上。所有的素材都是「自由文化作品」,採用最寬鬆的創用 CC 授權。我們計畫公開運用分散式版本管理的方式來撰寫這本書,也將從社群徵求編輯及研究助手,並募集貢獻者,來幫助我們排列分支版本的優先合併順序,並決定接下來成書的內容。我們會運用各種 web3 原生機制來進行財務支援並對齊貢獻者們的動機,包括多元/平方募資法、實體及數位書籍的 NFT「簽名」、或透過 SALSA/Harberger NFT 賦能格倫作為演講者或是顧問的邀請權利等。我們會用靈魂綁定代幣(SBT)來定義貢獻者的角色,也會將未來實體發行後的治理機制,包括募資的資金分發,並建立在這個基礎上,將書籍的貢獻社群轉化為分散式自治組織(DAO)。我們會與 Protocol Labs(PL)合作打造此模式的科技基底,也希望創造在 web3 發行內容的嶄新模式。 我們倡導多元,因此不只希望接觸到 「web3 原生社群」,更希望本書可以成為一份美麗的實體物件,在傳統的媒體及發行場域中也能廣泛被接受、發行及反饋。我們不只需要黑客與作家,我們也需要設計師、說故事的人、行銷人及發行商來跟我們合作。我們同時也理解這些合作單位可能會偏好某些獨家權利,多過於未來現金流的治理權。對於擁有共同目標及願景的夥伴,我們在協商時會開放迎接各種可能性。但在任何情況下,唐鳳、格倫為本書撰寫文字,都不會收取任何報酬或是版稅,以符合伴隨他們職位的法律規範;營收只會用來支持我們盼望建立的社群與公益使命。 我們很快會將開放寫作及參與管理的平台公諸於世。如果你想要提前貢獻,請寫信到 glen@radicalxchange.org。如果我們能共同想像及解釋,科技的未來就有可能認同也支持我們所珍惜的價值。 ## 概述 技術與民主處於分裂狀態:技術加強威權監督並腐蝕民主機構,而民主國家則以限制性監管和公共部門的保守主義進行反擊。然而,這種衝突並非不可避免。這是我們選擇投資於 AI 和加密貨幣等技術,而忽視民主原則的後果。一些地方,例如以太坊社群、愛沙尼亞、科羅拉多州,尤其是台灣,轉而專注於促進多元協作的技術,並見證了民主和技術的共同繁榮。這本書由多元宇宙的範式領導者撰寫,首次展示了每位技術專家、政策制定者、商業領袖和活動家,如何利用它來建立一個更加協作、多樣化和富有成效的民主世界。 當優步到達台灣時,引發了許多爭議,如同於世界大多地區一般。但在數位閣員參與開發的 vTaiwan 平台協助下,社交媒體並沒有在爭議上火上澆油,而是鼓勵公民分享感受,跟數千名參與者深度對話,集思廣益如何監管線上叫車服務。這項技術,運用通常與 AI 關聯的統計工具來聚集意見,讓每位參與者都能快速吸收全民觀點的最清晰表述,並回饋自己的想法。在起初不同觀點的分群當中,能獲取廣泛支持的意見浮上水面,形成粗略的共識,確保新式乘車工具的好處,同時也保護司機的權益,並由政府實施。這套程序曾被台灣用於解決數十個有爭議的問題,並迅速傳播到全球政府、合作社和區塊鏈社群。 然而,對於技術如何可被設計應用於感知尊重、並促進跨越社會差異協作,vTaiwan 平台僅僅是最初步的嘗試。以太坊生態圈發展出的新興投票和金融機制,將重新塑造我們治理公、私部門的方式;沈浸式的虛擬世界,也將為原本社會中互斥的力量,創造彼此同理的連結;社群網絡和新聞資訊有機會被打造成凝聚社會、創造共識的平台,而非讓人們漸行漸遠。如同台灣經驗所示,這些技術有可能創造極大的社會效益,包括領先全球的危機處理機制,從 Covid 疫情,到因應爭議訊息的傳布,從而創造更廣泛的共榮願景。 儘管已經有不少國家和生態系,投入數千萬美金的資源進入相關的研發,世界上其他地方則將數千億美金的資源,投入 AI 和加密貨幣等技術發展,兩種資源挹注的方式,與我們所追求的目標有著根本的差異。讓社會邁向全自動化的 AI 目標,會產生出遠離人類參與、權力中央化、強化專制制度、還有削弱中產階級的力量。投機的加密貨幣、具有高度成癮性的社群媒體、和逃避現實的所謂「元宇宙」都在在破壞了社會結構、加速社會分裂、讓爭議訊息成了疫情般的存在、也激化了犯罪行為。不意外地,投資了這些技術方向的國家,也因而將民主制度和數位科技視為對頭。 但現在要調整方向還不算太遲:我們投入的技術方向,可以幫助數位人權發展、促進多元價值。這些願景可以在民主社會裡成長茁壯,超越威權主義和極端資本主義。從每個人不可剝奪的數位世界人權出發,我們可以投入新世代的去中心化身份技術,來賦予每個人旅行、交易、從商和參與民主社群的機會,不被中心化的監控體系把持。我們可以實踐數位世界中的結社自由,透過社群共同管理、負責任的社會網絡和帳本,建構未來世界的市政廳和公民廣場,將逐漸分歧出多元觀點的社群連結起來。我們可以透過創造未來世界的公共市集和百貨大街,來保障數位財產權,運用加密技術來增進端對端的數據共享、運算和儲存的安全和隱私性,不再被壟斷市場的平台控制。我們可以讓人們擁有從商的權力,運用政府支持、保障隱私且國際通用的數位貨幣。我們還可以讓取用高速網路成為基本人權,並確保國民教育納入數位素養課程,增進全體公民的權益。 保障基礎的數位人權,讓多元主義在數位世界成為不只是可能,而是自然的存在。在台灣,”Digital” 與 “Plural” 都可以寫作「數位」。台灣經驗展現了,即便這些基礎僅在初期的生態系統中,也正在推動民主的繁榮。以 vTaiwan 為例,安全而且隱私的個人身份,讓公民在免受網路機器人的攻擊下,進行思考周全的對談與合理的妥協。重視隱私的資料分享,讓社群可以在不依賴大型平台的情況下提供服務(從汙染監控到口罩地圖)。開放且可靠的支付方式,讓具有創意的共有財群眾集資,擺脫繁文縟節的拘束。點對點的聲譽系統,讓公民社會在維持開放且充滿活力的對話下,可以因應爭議訊息,不時還能參雜些幽默。 此外,雖然這些技術可以促進全球的公部門轉型,但應用範圍遠遠不止國家層級的民主治理。它們對於各種組織,從教會到公司,都提供了促進更有成效的動態合作方式。 公司可以更容易促進內部創業,以及建構跨部門的基礎建設。個人自主的數據共享,可以防制和治療疾病。新的媒體環境,可以在關鍵事實上更值得信賴和達成共識,同時賦予被傳統守門者邊緣化的聲音。因此,多元宇宙並不只適用於政治和政府,就像網際網路不只適用於最早建立它的軍隊和大學。相反,它是一種新的技術典範,如果我們學會如何利用,它可以改善每個部門和每個人的生活。 但就像網際網路和其他變革技術一樣,多元宇宙的蓬勃發展,取決於我們投入多少心力。網際網路,最初是由美國國防高等研究計劃署 (ARPANET) 用於試驗新的分散式用戶界面設計,所建立的網路。我們的構想與 ARPANET 先驅約瑟夫·利克萊德的願景非常接近,但因為當時並未動員公眾和國際支持,以及實現願景所需的跨部門投資,所以只有少部分被實現了。相反的,正如利克萊德預測的那樣,網際網路的許多潛力,目前正被壟斷限制。今天,我們有機會糾正這個錯誤、建立新的未來,讓技術支持我們的最高理想,而不是貶低它們。**每位行動家、藝術家、科技人、公民、政策制定者和組織,都在爭取未來的奮鬥中扮演關鍵角色。** When we see “internet of things”, let’s make it an internet of beings. When we see “virtual reality”, let’s make it a shared reality. When we see “machine learning”, let’s make it collaborative learning. When we see “user experience”, let’s make it about human experience. When we hear “the singularity is near”, let us remember: the plurality is here. 看見「萬物聯網」,我們將智慧聯網。 看見「虛擬實境」,我們將實境共享。 看見「機器學習」,我們能協力學習。 看見「用戶體驗」,我們能體驗人際。 聽到「奇點即將接近」,——請別忘記:「數位」就在這裡。 ## 段落大綱 下列段落為各部分和章節的大綱,包含各章節的預計頁數,並提供各章節論點的概要,比例約為每五頁一個句子。這些全部都是第一版草稿。 1. **序言:看見多元宇宙(5頁)**:本書的開始,將以富有詩意與靈性的方式,反思現實世界裡不同尺度上無所不在的多元宇宙,並探索它在我們的科技未來中可能會是什麼模樣。 2. **導論:民主與科技間的戰爭(10頁)**:在民主與科技之間博人眼球的爭議能夠立即反映出科技的發展和民主社會的原則之間更為深層的衝突。雖然 AI 和 web3 延伸出來的技術有著無窮潛力,這些方向卻往往連繫到與民主社會背道而馳的政治理念,其核心概念分別為中央集權和極端的個人主義。 3. **Plurality 多元宇宙** 3.1. **多元宇宙的生活(15頁)**:從量子力學中最基礎的實體級到雄偉的高峰,「美妙、成長、進步——都是由毫不相似之事物連結、碰撞萌生。」(出自《星艦迷航記》)因此我們需要維護並鼓勵多樣性,並強化跨越岐異的溝通與合作。資訊和傳播科技,有助於規劃出社會關係間的互動模式,並促進這些跨網絡間的關係和組織。 3.2. **失落的 DAO (15頁)**:網絡社會的概念為個人和社會團體間的相互作用,此概念源自於社會學家、經濟學家、和哲學家亨利・喬治、齊美爾、和約翰・杜威提出的理論。它奠定了現代網際網路的基礎,但其中的哲學卻從未被明確闡述過,因此逐漸被遺忘且被其他模仿人類智慧和個人脫離社會束縛的理論取代。本書期望能夠找回被遺忘的願景,證明其過去的成就,並開拓未來的道路。 3.3. **玉山視野(20頁)**:台灣坐落於歐亞板塊和美洲板塊的交界處,也是中共集權主義的 AI 意識形態、美式資本主義、以及歐洲價值型管理意識形態的十字路口。板塊間的斷層線將台灣的最高峰——玉山不斷往上推擠,這些不同文化間的思維衝撞,也讓台灣發展出多元的綜合觀點,並成為世界上科技最先進、民主最活躍的國家。本章將從多個角度,生動而感性地描繪台灣數位民主的日常:閣員、公民活動家、普通公民、商人等等。我們將簡要講述台灣數位民主如何出現的歷史,與當今其他自由民主國家的情況進行類比和對比。 4. **Freedom 自由** 4.1. **人權即作業系統(5頁)**:正如工業民主國家建立在基本人權的基礎上,數位民主需仰賴人們共同努力捍衛數位人權。在現有的框架下,只能用有限和私營的方式取得這些權利,多元宇宙也就因此無法發揮潛力。這部分每個章節的開頭都會簡短地描繪出實現數位人權能夠帶來的效應。 4.2. **生而為人(10頁)**:生命權、人身自由、和自我認同都是人類最基礎的權利。但網際網路上實現這些權利的身分認證系統,目前被少數平台控制住了。在 web3 上出現的去中心化和多元身分認證系統,能夠開啟一系列新的功能,讓網際網路再次顛覆故有的溝通模式。 4.3. **連結(10頁)**:社交網絡映現數位時代中的連結,而區塊鏈提供了公共廣場的數位代用品。 如果這些可以通過公利投資來擴展,進而豐富它們所傳達的聲譽和社會關係,那麼就有潛力將社會關係的範圍擴展遠較現有廣泛的範圍,並取代許多傳統上由匿名市場交換提供的功能。 4.4. **商業(5頁)**:在合法機構(如各國央行、政府和銀行)參與下,數位貨幣能實現同時享有:主權、隱私以及國際互通性利益的網絡結構,也可以將支付同時從「加密貨幣的混亂」和「當前主流支付的低效率壟斷」中解放出來。 4.5. **財產(10頁)**:雖然數位世界的基本資產(資料、運算能力和記憶體)是以分散式方式建立的,但缺乏安全共享的開放標準致使權力集中在一些大型科技公司。 在這些領域制定開放共用標準的公共投資,將使民間社會和商業團體能夠實現更大規模、更有效率的合作,兼顧信任、隱私和自主。 4.6. **近用和教育(5 頁)**:數位人權,僅與那些能進入網路空間的人相關。因此,寬頻接取和數位素養(不僅是識讀),必須是普世人權。 5. **Democracy 民主** 5.1. **民主即應用程式(10頁)**:民主制度是可以在這些基礎上運行的應用程式,具有三個基本要件:審議、折衷和多元。 這些機制不僅可以改造公部門、還可以改變私部門,促使商業民主化,並運用民主方式進行募資。 每章都將從一個小片段開始,介紹當今透過科技實現數位民主的案例。 5.2. **審議(5頁)**:統計的進步(常與 AI 技術相關)使「廣泛傾聽」成為可能:數百萬人可以接收同儕意見分佈的精髓,進而實現大規模的民主審議。 5.3. **折衷(5頁)**:機制設計的進步(常與 web3 相關)使折衷和大規模的互利協商成為可能,實踐不落入多數暴政陷阱的直接民主。 5.4. **多元(5頁)**:社群網絡,使我們能夠指認社會分裂和分歧、賦能「在地」社群自治,並且積極創造彌合這些鴻溝的激勵機制。 5.5. **金融(5頁)**:從 web3 社群中湧現出的新式社會組織,使我們能夠創建大規模提供民主服務的新興社會部門,來超越市場與國家的鴻溝。 6. **Impact 影響力(介紹5頁)**:民主制度在部分地區,未能因應關鍵的全球挑戰而飽受質疑,是因為它沒有跟上科技發展的步伐;當它跟上時,台灣的經驗清楚表明,它可以勝過威權政權制度。在這些章節中會更清楚說明影響力的統計數據,顯示台灣和愛沙尼亞等國家,如何將數位民主化為現實的成功經驗。 6.1. **媒體(5頁)**:如何在保持活躍的言論自由下,因應爭議資訊的散播,藉由演算法展現具有共識的內容,以富有幽默感的團體互動心態來積極應對。 6.2. **健康醫療(5頁)**:公民社會如何迅速設計出分配公衛資源、針對傳播鏈的系統,來靈活地識別和應對流行病等公共衛生危機,將經濟負擔降至最低。 6.3. **環境(5頁)**:公民社會形成「數據公益」聯盟、與政府集體協商,以履行環境責任、確保社區成員也這樣做,於是地方到全球的環境危害可以快速識別,而不會侵犯隱私。 6.4. **就業(5頁)**:數位技術促進——而非替代——人類參與,從而創造更好的就業機會,自然地廣泛共享繁榮和參與空間。 7. **Forward 前行** 7.1. **機構(20頁)**:「多元宇宙」願景所需的大規模投資,需要融合各界與國家的資源,以結合並超越國家利益、利潤和慈善的動機。全球各項社群實驗,應該與標準化工作緊密結合,運用類似臺灣的數位閣員網絡,來實現國際規模。我們必須激勵營利事業、學術機構、慈善組織和活動家,為開放標準的未來做出貢獻,從共同的願景獲取聲望。這個計劃的範圍,可比擬於由 ARPANET 資助的研究實驗室網路,也就是早期網際網路的建構方案,並將其擴展到我們當前的多極世界裡。 7.2. **行動(10頁)**:雖然成功需要這些位於合作網絡中最高層的協調,但我們每個人、每位公民都可於其中發揮出積極作用,讓這一切成為必將來到的可視未來。 我們將展示公民黑客、投資者、商業家、活動者、藝術家、選民等不同角色如何投入行動,使工具服務於我們的價值觀,而不是任由工具決定我們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