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tle: 直覺物理(intuiPhysics):零時先輩專案諮詢紀錄 tags: edu, jothon --- # 直覺物理(intuiPhysics):零時先輩專案諮詢紀錄 :::warning **零時小學校 4th 專案孵化競賽:零時先輩專案諮詢紀錄** [🏫 首頁 Homepage](https://g0v.hackmd.io/@jothon/rydvIDluT) ::: :::success * 「直覺物理(intuiPhysics)」共有 2 小時的諮詢時間可運用。 * 每位講師所需的諮詢時間由各團隊定義,實際諮詢時數可以與預計諮詢時數不同,但總時數請勿超過可諮詢時數。 * 若需更多時數,請來信申請,零時小學校會根據專案狀況進行評估。 ::: > [TOC] ## 提案優化工作坊回饋: ## 諮詢先輩 1: 韓中梅 ### 諮詢時段: 1/24(三) 下午(詳細待定,預計一小時)(更新:因先輩家中有事,改為多次 email 來回諮詢) ### 請描述想諮詢的問題: > 請盡可能包含困難點的情境描述、已嘗試過的方法但不可行的原因、希望能獲得何種協助。 一、建議專案初期發展的方向? 1. 及早向中學教師們推廣(譬如教師研習營),合作開發? 2. 將中學物理教材範疇,皆開發至一定程度後,再進行推廣? 二、科學教育的應用場景 1. 在教師的教案設計中,扮演什麼角色?「生生用平板」是否有利於科學教學? 2. 在學生的科學學習中,可以扮演什麼角色?譬如,這個專案的目標是涵蓋中學物理的題庫實例,這種模式是否可能協助學生學習? ### 諮詢紀錄 #### 《直覺物理》作為「物理」教學輔導 目前物理學科中心與幾個物理教師社群,都有使用軟體協助學生在物理科的學習,例如 Physion。我印象中,各家教科書廠商也有做互動式的解題介面。 看起來,你的專案主打開源,可以自己修改程式碼。我不太確定目前高中的物理老師是否具有自由修改程式碼的能力。 另外,也許要多問幾個高中物理老師,看看他們感受到的物理教學困難有哪些。就我所知是「具象思考轉抽象思考」這個部分,所以比較願意做教學改變、協助有物理學習困難的老師,多半是以「實際操作」來處理這個部分。 **Denken:** 《直覺物理》正是希望透過「物理模擬操作」來達到「實際操作」的效果。 #### 《直覺物理》作為「程式」教學課程 專案想要「教學生基本程式設計」,程式的產出最後是模擬物理原理與公式的動態視覺呈現,是這樣嗎?如果是,可能要收集資料來確認下列問題: 1. 各校目前有開設程式設計「選修課」師資空間的比例為何?(我們學校只有兩位資訊老師,其中一位的專長不是程式設計、主責學校網管,剩下的一位光教必修資訊就已經沒有鐘點空間去教選修課了)(這也是為什麼高三的人工智慧是外聘老師) 2. 各校資訊老師有意願開設程式設計「選修課」的比例及各校學生有意願修習者人數能成班的比例為何? 就我所認識能開設程式設計的老師,多半有在自己(學習或教學)經驗中,容易讓學生投入、能練習到基本設計中重要技能的題材。例如,[哈爸用寫遊戲來讓高中生自學 Python](https://docs.google.com/document/d/1FV1e1OAewULNdpsKJgNDnm100jrKAcIgDgp08GJNFsw/edit#heading=h.e98uh27oe34s)。 這麼一來,就要思考為什麼要使用以模擬物理原理與公式的動態視覺呈現作為課程的練習題材?是更容易讓學生投入?是能練習基本程式設計概念與技能,且其他常見教材無法涵蓋? **Denken:** 我甚至是想自己去擔任「外聘老師」,實際去教相關課程,並透過課堂回饋來持續調整教材。這樣是否更能解決各校師資與選修課程需求呢? 我自己從小自學電腦,出社會才轉行為軟體工程師,有幾個感想: 1. 寫程式是展示邏輯的方式,這是絕大多數人初學最需要適應之處。在這個階段,其實只需要簡單的 if else 邏輯條件、呼叫函數,就已經足夠。 2. 只要奠基在這個簡單實作的基礎上,學生時期學哪個程式語言或架構並不重要,因為即使在業界,這些實務技能有流行性,工程師也經常在面對專案需求時才去學習。 因此,我從這個角度出發,所設計的課程教材會是: 1. 只教最基礎的程式邏輯,讓學生實作簡單的小題目 2. 練習修改既有專案(即物理動畫模擬,譬如將一維運動改為二維運動),這樣就足以學會程式設計的精髓,也能同時與物理學科互相呼應。 當然,我理解課程也需要能「吸引學生」來選修,這部分是我還需要再多著墨之處。 #### 關於微課程 微課程不是法規中的課種,而是指老師不規劃一學期 18 週的課程,而只規劃 6-9 週的課程。這樣的微課程,需要跟另一個微課程合併,才能成為合法的課程。 我們學校的確沒有這樣的設計,我們所有的課程都是一個或一組老師規劃 18 週課程。 #### 「生生用平板」現況 我們學校有 iPad 跟 Chromebook,使用情境: - iPad: 讓學生搜集資料或使用特定 app。 - Chromebook: 數據整併、試算表運算統計、投影片及文字報告。 --- ## 諮詢先輩 2: `ayu.hu` ### 諮詢時段: 1/29(一) 10:00-11:00 Google Meet ### 請描述想諮詢的問題: > 請盡可能包含困難點的情境描述、已嘗試過的方法但不可行的原因、希望能獲得何種協助。 一、建議專案初期發展的方向? 1. 及早向中學教師們推廣(譬如教師研習營),合作開發? 2. 將中學物理教材範疇,皆開發至一定程度後,再進行推廣? 二、校園內的「生生用平板」計畫 1. 師生們實際使用情形? 2. 選用的平板系統分佈? ### 諮詢紀錄: #### 因應 108 課綱 - 加深加廣 - 彈性學習(0 學分):有「微課程/週期性課程/自主學習」的規劃,但大多以線上影片形式(例:因材網、酷課雲)。 有許多民間企業或大學會開設相關課程,提供高中生選修。譬如: - 交大 ewant - 台積電文教基金會:半導體課程 - 量子電腦 這些題材也是可以考慮切入的方向,或將「直覺物理」作為輔助教材。 108 課綱已有「程式教育」,高中體系以教 Python 或 C++ 為主。 #### 教材設計 建議仍要有一定程度/數量的模組,再進行推廣比較適合。 教科書廠商曾與教師們合作開發「題型拆解」,分析學生缺乏的是哪一塊知識,但發現太耗費功夫。 可以從大考題型著手,做類似的概念(按:可自學的教材)。 #### 生生用平板現況 都會地區的「生生用平板」約為六人共用一台,但以 Chromebook 為主(方便個人登入自己的帳號管理,登出後系統自動重設)。 但在彈性學習中,學生仍大多用自己慣用的裝置載具。甚至因為教室網路太慢(因多人同時看線上課程影片),學生傾向用自己的手機網路。 偏遠地區「生生有平板」才有機會是 iPad,同一名學生使用一台裝置到畢業。 這個計畫有軟體採購經費,通常不設審核即可申請上架教育部因材網;但學校仍以採購工具軟體為主。 --- ## 諮詢先輩 3: > 請填寫先輩 稱呼 ### 諮詢時段: ### 請描述想諮詢的問題: > 請盡可能包含困難點的情境描述、已嘗試過的方法但不可行的原因、希望能獲得何種協助。 ### 諮詢紀錄: --- ## 決選日評審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