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tle: FlowPath|探索學習的微光時刻:零時先輩專案諮詢紀錄 tags: edu, jothon --- # FlowPath|探索學習的微光時刻:零時先輩專案諮詢紀錄 :::warning **零時小學校 4th 專案孵化競賽:零時先輩專案諮詢紀錄** [🏫 首頁 Homepage](https://g0v.hackmd.io/@jothon/rydvIDluT) ::: :::success * 「FlowPath|探索學習的微光時刻」共有 2 小時的諮詢時間可運用。 * 每位講師所需的諮詢時間由各團隊定義,實際諮詢時數可以與預計諮詢時數不同,但總時數請勿超過可諮詢時數。 * 若需更多時數,請來信申請,零時小學校會根據專案狀況進行評估。 ::: > [TOC] ## 提案優化工作坊回饋: ## 諮詢先輩 1:以婕 ### 諮詢時段: 2024/2/2(五)19:00-20:00 ### 請描述想諮詢的問題: 1. 網站的功能可行性&開發網站所需進行的步驟與時程 2. 目前的專案目標設定、想測試的面向是否可行&足夠完整 3. 社群經營&網站介面開發&實體活動的時程,可以如何搭配 4. 網站融入 AI 的可能性 ### 諮詢紀錄 1. 網站的功能可行性&開發網站所需進行的步驟與時程 - 軟體的發展是看有多少錢(資源) - 可以先透過網路資料,去大概確認這項功能可以開發的可能性 - 先找出自己最核心的功能,然後思考是否有可能拆小,用 MVP 去邊走邊測試 2. 目前的專案目標設定、想測試的面向是否可行&足夠完整 3. 社群經營&網站介面開發&實體活動的時程,可以如何搭配 - 建議可以開設一個臉書社團或 DC 群組,抓住參加工作坊的大家且持續了解平台的發展。甚至找到有意願加入的夥伴一起開發平台。 - 若建立 Facebook,需要維持社團發文的熱度&品質。守則的建立跟一般社團類似。目前以婕經營的社群是每個月會舉辦活動,同時用不同機制去促進大家一起發文。 - DC 的功能比較像聊天室,可即時溝通和互動 - 社群的平台端看 TA 的年紀,臉書還是可以分享長資訊的平台 4. 網站融入 AI 的可能性 - 可以問 ChatGPT,但需要先想想看想要的功能是什麼。也可以先從「工作流程」開始,把自己目前有的資源丟進 AI 試試看,讓他來幫忙想功能會有哪些 - 試算表裡面的內建程式功能(appstript??)(cluster?) - [與 GPT 對話寫出 App Script 腳本](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aigcstation/permalink/758656175721846/)|Facebook - [LINE 密室逃脫](https://www.facebook.com/the.kamiger/posts/pfbid0BxFHkmXRehqBXVm8Lq6gNuUzsCcr6hKLTQ9E4sQNa318VstaXmA3i2opfMKXxE9Cl)|Facebook 5. 以婕分享社群經驗 - 有多少人做多少事情,包含活動的細節規劃、場地、器材等。 - 重點是先發展起來,讓大家接觸到這個平台或議題 #### 延伸提問 Q:庭昀:該如何找資金! - 在開源社群裡面還蠻困難的 - 在一開始的活動可能需要收一些錢、多參與一些比賽,或是與其他單位合作去進行 - 可嘗試找志工(還是是資工)→ 找大學生 Q:小圓:決選日前是否要著重在開發程式? - 展現決心!評審會看重我們是否真的想做好這個專案(頭洗下去的感覺),而非只是想贏這個比賽。 - 「豆腐」:網頁前端。可以詢問看看他或是有沒有其他人有興趣,做做看 mockup。 - 實體轉線上中是否有其他困難? - 可以在工作坊中擬選擇題,或是透過 AI 來擬定,搜集一些可能的答案,帶入線上的平台中。(用AI來做田野、需求訪談) - ex:如果要梳理一個人的事件感受,要考慮到的面向有哪些? - 步驟:請 AI 產生一些擬定和預設後,實體再去做測試看看有沒有落差和不同的地方。 Q:柏中: - 怎麼把實體搬到網站上,是很重要的呈現! - 其他相似的專案:[開源星手村](https://openstartervillage.ocf.tw/)(實體遊戲、線上桌遊) - 以終為始回推專案進程,對於評審來說未來是否能繼續做事很重要的!可以用說故事的方法,說明我們的願景和期待達成的畫面。 - 有沒有針對不同TA,需要做的調整? - 共同的困難 → 怎麼說故事 - 學生的煩惱 → 怎麼選科系 大人的煩到 → 跟職涯相關 Q:庭昀:第一眼看到的感覺 - 很迷惘很心動! - TA 絕對不只學生,因為人在很多階段都是很迷惘的。很多時候在求職或面試時,不知道自己的狀態或擅長什麼。但如果今天可以小小記錄下某些事件,或許可以搜集出自己的擅長。 - 覺得可以先用試算表來搜集資料庫(大家擅長一件事情),可以從我們來幫彼此下 hashtag!(不記名的搜集事件和感受) - 可以透過案例分享(正向或負向)的都可以 - 覺得直接區分「事件-感受-概念」是困難的,可以先透過書寫故事,然後人工或 GPT 去進行區分和拆分(步驟鷹架) - 工作坊前先搜集大家的小故事,然後幫他們區分! - AI 的疑慮,比較需要擔心的是隱私性。價值觀的部分,覺得還沒有到那麼大的擔心,不會有特別太多的價值框架或偏差。 --- ## 諮詢先輩 2:韓中梅 ### 諮詢時段: 2024/2/7(三)13:30-14:00 ### 請描述想諮詢的問題: 1. 發想專案時的時程規劃有否需要增補的地方? 2. 實體工作坊草案請益 3. 以平安走路專案為例|在建構真正平台前的前置作業,例如有否部分功能替代的平台方案? 4. 團隊網路人脈詢問|資料分析、視覺設計、社群網絡、公私協力 5. 以教師的角度而言,這樣的平台是否能幫助學生?還可以搭哪些鷹架給學生記錄、梳理生活中的事件與感受? ### 諮詢紀錄: 1. 有否需要增補的地方? → 在進行這個專案時,有沒有事情是需要先做的?(類似產品開發流程) * 3月前 * 實體工作坊測試 * 平台功能釐清&細緻化 * 3月後 * 原型建構|測試平台功能是否可行 * 議題推廣與經營 * 工作坊持續舉辦 * 社群經營 * 持續找到資源 * 開發人才 * 金源 2. 實體工作坊草案請益 * 概念的命名(團體找共同點)會是件困難的事嗎?或是建議可以先提供概念庫? 3. 以平安走路專案為例|在建構真正平台前的前置作業,例如有否部分功能替代的平台方案? * 讓功能發生的流程最重要! * 有效的使用者(不用太多,5-10個就好),好好去分析 4. 團隊網路人脈詢問|資料分析、視覺設計、社群網絡、公私協力 * 回應到前面的流程,去做具體清楚溝通 * 推廣:國教署做自主學習的區塊,目前缺少學生間交流的部分,可以從這邊切入 5. 以教師的角度而言,這樣的平台是否能幫助學生?還可以搭哪些鷹架給學生記錄、梳理生活中的事件與感受? * 開放給學生填寫的部分其實是難的,如果已經覺察性高的人,就不需要用我們的平台了 * 或許可以訓練一個 AI 機器人做這件事(當coach) * 迷惘的種類很多 → 需要先找幾個活人來試著訪談看看 * 梳理過了,但無法做決定 * 無法梳理 * 想要跨出舒適圈,但不確定是否適合自己 * 嘗試了很多事,但無法知道自己喜歡/不喜歡什麼 * 受到外在價值或人物影響 `不是我們想要回應的` #### 延伸提問與討論 - 釐清你們的「迷惘」是什麼?或是平台會怎麼幫助他們? - 從我們的答案得到:如何確定自己的路是對的?如何幫助自己做出不後悔的決定? - 除了找不到自己方向之外,有沒有其他原因去讓使用者排解後悔? - 要怎麼知道哪些事件,是要寫進去的? - 使用者研究,在自評之中是迷惘的,進而搜集為了什麼感到迷惘?篩選出符合我們的受眾後,再去試用我們平台的功能(透過不同指令或鷹架),去搜集使用的數據(時間、深入程度) - 如果在某個步驟停留愈久,愈有可能 drop out from 平台 - 工作坊其實就像是團體諮商,根據指令撰寫後再收斂。因此這部分可能需要去有更多了解團體諮商 - 同儕互助可能是我們平台的珍貴之處!因為學校的機制中也比較少做到這個 - 工作坊的效果會受到使用者的當場的狀態影響 - 工作坊有引導者,但平台上似乎比較少,那使用的效果就會非常低!(容易變成同溫層取暖) - 待視覺化: - 使用者如何知道他符合這個平台的受眾 - 梳理迷惘到最後有產出的路徑如何在平台上被使用者看見(我們的梳理理論) --- ## 諮詢先輩 3:ddio ### 諮詢時段: 2024/2/16(五)21:00-21:30 ### 請描述想諮詢的問題: 1. 要開發出目標的東西,有什麼工具可以用? 2. 社群經營上,如何找到、留住使用者 ### 諮詢紀錄: 1. 網站的功能可行性&開發網站所需進行的步驟與時程? (有沒有我們非程式相關背景能夠先測試的軟體) - 共同點:設定第一階段目標與受眾**(我們自己期待的階段性里程碑是什麼?有沒有自己達成後會很開心的目標?)** - 如果是從身邊的人開始,就不一定需要像一般的商業開發方式一樣,測試「大家」(無論自己是否認識)的使用感受 - 我們想做的事情看起來分成兩部分 - 如何讓大家上來網站寫內容 - 如何有效地分析內容、產生連動 - 先實體 → **工作坊**測試(實體工作訪後想嘗試的受眾可以持續使用⇒ 回饋感?) - 轉線上 → 可先用 **Google 表單、Survey Cake(、Miro)**,測試沒用過的人是否覺得流程順暢 *先做線上的效率其實沒有那麼高,如果是一開始的開發,可以做比較多質化的分析來驗證 - 可找 UX(使用者體驗) / Service Design(服務設計)的人(not UI),來協助思考如何把流程變成線上的方式 - 一開始先不用思考全自動化 - 前期的話,設計師會比工程師再多一點,可以試著到大松找找看人才 2. 有沒有能夠抓住社群與用戶的策略? (例如從生涯議題切入?平台外的工作坊持續進行?) - 這個平台對大家的用途會是?是生命階段的其中一步嗎?來了之後會離開嗎?這些問題可能會在工作坊中找到答案。 - 產品測試通常會先從認識的人作為測試者,先知道真實的反饋後,下一個階段再換成不認識的人作為TA - 舉例來說 - ddio自己的租屋相關平台 - 零時小學校:因為知道暑假的TA是學校端,所以會透過平常經營的實體工作坊來累積有熟悉度的對象,平常就沒有在特意經營平台 - → 我們可以想想看自己的TA會在哪裡出現!跟做田野很像,可以透過滾雪球的方式慢慢累積更明確的TA方向與吸引策略 #### 延伸提問與討論 - 柏中:近況更新(決選日前的目標 `①平台細緻化` `②工作坊測試`) - 庭昀:從 ddio 的租屋專案(Rentea)經驗,大概花了多少時間累積了目前的受眾群? - 穩定有在使用的群眾大概是 5-10 人,跟我們 flowpath(淺中度)的使用者不太一樣,我們的可以更多。可以從實體工作坊的人數和頻率來粗估(假設一個月一場,一場 10 人,可能存留的大概是一半,那就可以一個估計。) - 筱元:ddio 客觀來說對這個平台的定位是清楚的嗎?會使用嗎? - 不是。自己有其他更熟悉/安全感/歸屬感的平台(個版),但過去自己確實會有在尋找這類產品的階段。所以相信我們平台對於較年輕的人,應該是會有使用需求的! --- ## 決選日評審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