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n made by Flat Icons from www.flaticon.com
為確保連線順利,請預先報名以利主辦單位統計人數:自我介紹 Self-introduction
GMT+8
GMT+8
:
鄭婉琪(羽白群學計畫主持人)
https://yubai.group/latest-news/羽白群學計劃/
從教育到學習的典範轉移—透過協作與個人行動改變
更多的線上學習資源,更多的網路分享,讓每個人的好奇、學習、期待與人的連結以及嘗試錯誤不斷成長的場域,拉上了雲端。
這些雲端上的學習,不是現在突然出現。這十多年來,隨著科技的發展,網路成為日常訊息溝通管道,更早就已有線上課程被設計出來。然而,因為武漢肺炎擴散於全球,封城停課,讓線上上課、線上學習從正常上課時的非必要,變成停課時的必要。
原來的習慣被打斷了,20世紀的教育制度,也就是原始服膺於工業社會、國家主義的制度,可能更能轉向21世紀以學習者為主體的教育制度。大規模被迫停課,讓教育這件事,無論是在底層結構或在發展動力上,都已改變了。
然而,即時嚮往與認同以學習者為主體,即時現在有了這樣的歷史條件,在文化面向,卻不是能一蹴可幾。文化是透過實踐累積出來的,在這個學習創新的路上,還需要一些公共結構的設計,一些思想的傳播,一些實踐方法的分享,才有可能看得到自主學習成為一個社會的日常。
今天我將在這樣的背景下,談在社會層次、個人層次,有哪些需要思考與行動,拋磚引玉,期待更多的參與及協作。
盧諭緯(前數位時代編輯總監)
https://www.parenting.com.tw/
因應疫情,從國外知名大學到台灣本地高中,開始啟動一連串停課不停學的線上學習潮,由線上學習延伸相關的教育科技應用,開始受到關注,我會從比較偏產業一點的角度,提出目前對於台灣現況的三個觀察。
零時小學校 Sch001
https://sch001.g0v.tw
g0v 揪松團
https://jothon.g0v.tw/
羽白群學
高中和國中小都有帶自學
高中會先給老師的文本或影片(預錄),同時也用 Notion 開共筆,把每天的任務寫在上面,共同檢視需要完成的事項,也可以用這個帶學生分組討論,看到每個學生關注的面向都不太一樣
如果這些事情有社群的人可以一起來做平台,應該可以推廣給更多人
關於專題學習
例如像是 IG 經營
就可以搭配各種學習資源,像是 Hahow 的課程
然後心得跟問題就寫在共筆上面,可以用來釐清問題跟討論
這種自我學習的動能不只是老師在教學
一般大家想說自主學習或許是國語數學之類的
但對我來說自主學習是更多學習方式的思考
如果一些線上學習資源有一個入口可以一起收
做些分類和使用者經驗的整理
這樣就會有比較多活的東西可以使用
對使用者來說
假設我是媽媽,如果想要帶小孩自學
這時候他就可以透過線上平台,看到其他人的經驗
我今天講的比較是學習跟雲端的距離
大概是這樣
最近的疫情帶動教育產業的發展
我的分享就會比較偏向這個部分
教育者中心
我們在這一波停課不停學之中
可能還是在談教育體系內的老師如何幫學生備課等等的事情
學習者中心
台灣現在比較少以學習者為中心去做資源的整合和系統化的學習
還有以科技工具輔助去做討論
師生協作
未來我們怎麼去思考師生協作?
比較大的挑戰是方法工具和流程上去做建構
例如現在流行的直播上課
好像缺少了一些 SOP 讓老師跟學生去實行
透過線上課程之後,老師跟學生要怎麼去做後續的學習
高中以上可能比較沒有這個問題
小學可能就面臨教學之外很難讓學生可以跟上
有些地方已經開始思考老師需要搭配助教
在使用變多之後
就會有產業或者是非營利的組織出現
過去台灣教育科技遇到的問題
往往是因為公部門標案的情況
讓很多東西在沒有標案之後就停擺
像是我覺得很好用的電子聯絡簿
如果你需要很多工具
我們怎麼讓這些工具可以永續的發展?
目前比較多還是從上而下的管控
政府方面
台灣教育政策演變
從電腦平板到智慧校園(酷課雲)
政府標案常常包給大學
如果老師或研究生不做
就很容易斷掉
長期下來沒有穩定的發展
商業沒有辦法發展嗎?
假設採取使用者付費的概念,要如何兼顧偏向弱勢
像這一波直播潮流裡面,很多偏鄉學生家裡沒有網路或適合的電腦
或者如果家裡有兩三個學生,這樣就需要很多台電腦,負擔很大
平台 數據 課程
現在平台大多破碎
很多老師不知道要怎麼辦
誰該把平台做好,政府還是民間?
數據怎麼應用?
教案有討論的機制或平台嗎?
怎麼設計自學課程?
婉:分兩類,一類是學校課程,一類是自己的發展,讓自己成為有獨特價值的人。第二類就像是高中會有認識自己的議題。Medium 是很多資源的平台,裡面有特別多的經驗分享,像是設計師。在考大學之前,很多人不敢這樣用。但是在科技社群很常需要自學。
E:對我來說自學比較像私塾,學生如果需要協助,有沒有 mentor 或系統化的方式去依循。對我來說系統或平台真的不容易。
I 這個之後是不是要有人來幫忙
婉:對,像我就是課程架構師。根據個人的需求去做架構跟找資源。
E:我覺得現在老師的角色有很大的轉變,之前是知識的傳遞者,之後可能是輔助者或 mentor。
婉:我們可能要先有一些示範,然後再進去學校。
比較需要活動身體的課程要怎麼在線上執行?
E:線上是實體活動的輔助,所以不一定要完全複製。
婉:線上有很多資源,很適合自己找符合自己需求的。
零時小學校可以在 EdTech 生態圈的哪裡?
E:我是放在社群這塊,可能本質是社群,但是實際上做出來的東西可以橫跨很多面向。
婉:我覺得 g0v 是有社運/社會改革色彩的社群,我覺得像是有很多人想做學習創新,這是個人無法做到的,很需要有一個雲端的地方讓這個文化長出來,讓資源可以分享,例如像是 Medium 就有很多內容,我剛剛就有說做瑜伽之後可以上去分享學習經驗,那如果親朋好友也想要學習,就可以一起跟上。另外像是學校系統的話,g0v 相對就是民間,可以持續做有公共性的事情,相對來說就是政府標案常常無法永續的做一件事情。
I:這樣我覺得零時小學校可以做的就是工具建立、數據挖掘、社群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