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gs: g0v-anniversary
---
# g0v Hackath52n - 2022/10/22 g0v 十週年論壇
## :rainbow: g0v 十週年論壇資訊
▶︎ 活動時間:2022/10/22 (六)1:00 PM - 3:00 PM (12:30 開放報到)
▶︎ 活動地點:中央研究院 人文館 第二會議室
▶︎ 主辦單位: [g0v 零時政府揪松團](https://jothon.g0v.tw/)
▶︎ 活動流程:
- 12:30 - 13:00 報到
- 13:00 - 14:00 主題論壇(一)g0v 黑客松,十年來為台灣 hack 了什麼
- 14:00 - 15:00 主題論壇(二)g0v as a DAO:去中心化社群十年探索與未來追尋
## :rainbow: 十週年論壇主題
### 主題論壇(一) g0v 黑客松,十年來為台灣 hack 了什麼
g0v 在 2012 年底開始了第零次黑客松(hackathon),不僅啟動 g0v 社群的核心馬達,也開啟了「黑客松」在台灣成為熱門詞彙的風潮。
作為第一個嘗試將科技與社會跨領域結合的 g0v 的黑客松,其中的黑客精神、跨界亂鬥、開源理念、社會關懷,以群眾智慧為倡議基礎,促進任何人都可以參與的核心概念,在十年來也伴隨著公民意識逐漸捲動社運、產業創新、開放政府、新創等領域,延展出不同風貌。時值 g0v 社群十週年,初始的熱情也逐漸化為更深一層的理解與實踐。本論壇將探討「黑客松」作為一種社會參與的形式,對台灣社會影響的力度之深淺廣精。黑客松在民間、在企業、在公部門,又具有什麼樣的實體意義,hacking 是否真的可以改變社會?
👤 主持人:瞿筱葳 ipa(g0v 零時政府共同發起人)
👥 來賓:
- 劉嘉凱 CK(資料英雄計畫、智庫驅動執行長)
- 陳正然 JR(數位經濟暨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
- 彭松嶽(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副教授)
共筆:
[](https://)
### 主題論壇(二) g0v as a DAO, 去中心化社群十年探索與未來追尋
**從「去中心化」到「多中心」**
「去中心化」是 g0v 社群創始核心理念。在2013年1月21日 g0v 宣言第一版草稿中說:「我們去中心化,實踐流動民主」。6年後,2019年11月4日通過的修憲案中,其中最顯著的變動之一,即是將去中心化段落,修訂為:「我們多中心運作,打造自主貢獻文化」這是經過激烈討論後妥協的共識,g0v 貢獻者仔魚即表示:「……去中心化是努力的目標,多中心化才是呈現的結果……多中心取代去中心,彷彿是宣告「中心」決定放棄將權力分享出去的努力。」
**從「多中心」再到「去中心」?**
雖然承認 g0v 社群以專案為「核心」的「多中心」現狀,「去中心」的理念仍在 g0v 社群中持續被實踐:治理上向「分權」、「自主」、「自治」、技術上朝「分散式」、「利於自主開源貢獻」而努力。隨著區塊鏈、web3技術更廣泛被應用,我們思考,存在於Web 2.0的g0v社群是否能透過新的工具與技術,在持守「零時文化」共識下,持續向「去中心化」的「道dao」靠近?
👤 主持人:侯宜秀 Isabel(g0v 揪松團輪值主席)
👥 來賓:
- 高嘉良 clkao(g0v 零時政府共同發起人)
- 唐鳳 au(digitalminister.tw)
- 葉向林 Noah(Web3 創業者 / da0 共同發起人)
## 歡迎英文筆譯 👉 https://g0v.hackmd.io/@jothon/Hy1kb50Qi
## 活動共筆區
### 主題論壇(一) g0v 黑客松,十年來為台灣 hack 了什麼
[Slido:問問題在這裡](https://app.sli.do/event/ieVTR7rz4XDgfECbwSaSLi)
Isabel:
10年來是怎樣的長法。
這大概是hackmd的累積人數,藍色的線是hackpad,再來是黃色slack逐年累積的人數,再來紅色是hackmd,2018年開始的。
這邊有累積的人數跟新參者人數,新參者人數一直再增加,怎麼留住新參者,讓他們可以onboard加熱社群,是很難的。但希望找到方法跟工具。
g0v的背景,第一大宗是工程師,再來是學生,再來NGO、PM,都有在5%以上。
2021~2022開始問三個關鍵字,最明顯是python、前端、法律,有小小的區塊鏈,音樂,不知道一年到兩年,python會變小吧?十年前應該是Perl。
這個圖,是性別比例的,我們性別比例有越來越平衡,但希望非男性參與者可以更增加。
下一頁,整理很多專案影響力面相,有成形的大概有一百六十幾個,去整理出SDGs的影響面相,但是持續活要的其實沒那麼多,但無論有沒有活躍,也許過陣子有人從中學到什麼,都有可能。
今天我的介紹到這邊,歡迎第一場主持人,ipa。
IPA:
我是第零次黑客松就有參與。10年前有在這邊的,給我手,大概一成左右。
有人會頭髮變白,今天有三位與談人,但我先做簡單引言,再介紹他們。
我自我介紹,我是文化工作者,曾經在大松跟年會深坑中。十年來有很多關鍵字、概念,很多專案,今天的工作大概花五分鐘,把整體故事,聚焦。今天在場有web1~web0,有提案是web0,不用網路的工具可以做,不同受眾,怎樣討論hack精神,乃至於精神是黑客松。
在場的人,共同體,或是社群,共感,可能是什麼?也可能是開放。
我昨天在da0活動有啟發,這是張潔平昨天說的,對我很有啟發,我們很多人,不能代表社群,可能是對中心化的社會不滿,所以想要在不同範疇、用不同工具來做這些事情。在g0v社群可能對政治體制,公共事務,或是經濟...少一點,想像可能有web1、2、3。從不滿憤怒到行動,本來的圈圈因為中心化,所以封閉的圈圈,是不是有鬆動或是打開?或是透明,或是什麼,本來是不滿到行動,但還是在範疇,政治改變、角色改變、人的年齡也改變,創業精神,公民社會之間的影響動能,是否有造成更好的改變?對焦主題大概是這樣。
為什麼g0v社群常聽到開放,去中心或多中心,類似。
開放與多中心化,可以避免單點故障,一人掛全部掛,這很傳神。社群運作不是這樣,是希望不要掛,久一點,生機留著,看能怎麼。我早上又不小心挖了一個坑。聽到掉坑就笑,很好,給我拍手。
星期六早上、下午,誰要到南港,下雨還走進來,大家給自己拍個手。
我們是選民,還是我們是注意力經濟中的一筆資料,還是可以作為自主貢獻者?可能是在不同power裡面,想像可以存在的,用集體的方式存在,彼此連結,讓大家認識更多成員的人。
簡單講一下,g0v的宣言裡面,這是循環,來自四方,不是八方,多中心的運作,自主貢獻要去hack,不是在這個世代才存在。公民參與,創造改變,....g0v十年運作下,共同信仰可能是openess,方法學,自治,可能是 governance, 可能是 autonomous 等跨域,有線上的協作,反服貿的時候,小學校、年會、獎助金,都不一樣。這是這個panel想要來探討的。
我們會從黑客松,這個精神、活動,複製更多領域用這樣的形式,有範疇可以聊,今天有三個大主題,黑客精神,再來是g0v維持開放型態的黑客松活動,在台灣有什麼意義?還有沒有其他可能?
講者一直歪頭很不舒服,我讓他們在那邊。
第一位是劉嘉凱,CK,第0次也有來,做很多Data for social good,再來是JR,是末代叛亂者有被刑法100條抓去關,黑客精神也從創辦蕃薯藤到現在,都一直在參與數位政策有很多貢獻,也在g0v發起同花松。
再來是線上,彭松嶽老師,他沒有自稱,我叫他SY,他是陽明交通科技大學,SDS相關的副教授,對黑客文化有學術相關調查,所以我們也很高興有他來跟我們分享洞見。
分享順序,一人會有12分鐘的分享,再來panel。先來談黑客精神,所以JR,再來是g0v黑客松開放性,松嶽的觀察,再來黑客松之後,請CK。
JR:
大家好,我是JR
我都稱呼我是digital barbarian,在login,到.....到國外看到新的機會。
我很快會share這塊歷史,很多人還沒出生,但是分享是要告訴大家,台灣在最狹義的WWW出現的網路,基本上,就是在共享、協作、共創開放的精神下出現。在90年代,雖然條件跟環境不是太配套,但也學g0v做的事情。
其實那個時候就有類似這樣的精神在做,不叫做黑客松。
這是台灣網路第一個大坑,93年底看到Tim....看到??的beta版出來,就認為這接下來的大事情,可以成就一些事情。所以就透過大家的自主參與貢獻,讓台灣被世界看見。
下面用g0v來講就是坑,有些有繼續做,但有些做一半大家就假裝沒事。台灣空間的生態,不只這些,也希望把立法院的預算書,紙本,想要全部數位化,做成動態graphic讓大家可以看,也跟資科所朋友去參與。
這是裡面挖的,形形色色很多的一個坑,當時跟unicon都沒有關係,如果有傳播力這麼強的工具,可以為了社會的共好友什麼貢獻?這是第一階段,希望透過大家從各自專長出力,來協助公益團體,可以運用到網路跟全世界連通,把理念散佈出去。
現在看起來沒有什麼重要,但是回到90年代初,在廣義社會運動領域,有個痛苦的是,你講什麼,公共空間都沒人轉述。在大的社會運動,有人被訪問,但是倡議者不會被問,路人會被訪問,說他妨礙交通,但沒人問為什麼要出來走。這是非營利組織倡議的好管道。
每個點都是一個坑,協助不同團體建立網站,把想法放到網路上。下面(頁尾)有個每月主題,大家還很怕,還做主題,現在叫做懶人包,當時就開始做。
這個東西,是台灣里程碑的事件。蕃薯藤網際網路資源索引,他就是...一個天坑,什麼天坑,當時友人說,網路越來越多,都找不到,大家不知道URL很重要,尤其擺在學校裏面,毛毛蟲,學號....網路上資源很難索引,我們就應該把網站都收集以後,讓大家找到。這是第一階段的東西,只是個list。
在同樣時間,Jerry Yang也在stanford做一樣的事情,94年春天到夏天,後來做成正式專案,跑出這樣的東西,一群人從分類學,網站架構,去建構台灣的...華文的搜尋引擎,這大概就是第一代的搜尋引擎。
這就是整個搜尋引擎做起來,有專題,二月就做二二八,做這個專題讓我們網站被封了,後來還上報紙頭條,當局說有煽動性、不正確,以經過了還有這樣的事情。
三月就三八婦女節,我們就把全球找到的資源引介到台灣。很多很有趣的東西,台灣生活空間,雖然沒有持續做,但是歷史文化....
在90年代,蕃薯藤興起的時候,就是在協作共創,希望讓網路這麼好的資源,讓社會共善可以有幫助。當實作了很多事情。協作方式沒有這麼好,沒地方空間,後來台大旁邊有個咖啡店(人性空間),讓我們在不忙碌的時候可以在那邊碰面2小時,再來就是用email聯絡,就把剛剛那些湊完,還蠻有趣的。
其實在這個台灣網路初期出現的時候,共創跟協作開放,自由等等,就已經在。當然後來的精神在g0v社群被發揮的更淋漓盡致,要對年輕人更尊敬的地方。未來網路會更有希望。
剛剛分享是一段歷史,再來是看一些圖片,後來參與g0v的活動以後,這樣的精神應該延展出去,我share兩個延展。
這是在苗栗的村落,趙主持人交代有三個關鍵字,大南埔,這是古名,有360戶住家,桐花,因為是客家村,4~5月山是白的。
因為我每週都去那邊種田,我是專業農夫,兼差的資訊工作者,我到那邊去就一直在想,如果數位科技這麼好,網路這麼重要,對這些漂亮的村落,意義是什麼?後來在三年前的春天,就跟Isabel尋辦,說你們都在中研院這麼舒服,資科所,不然就是企業的題目,都很偉大,到鄉村去,我們能做什麼?g0v也不是吃素的,就來做做看,所以三年潛在這個村子開幹桐花松,把g0v社群共創型態,帶到村落去,跟在地的人試圖連結協作,來的可能就是老農,要跟他解釋網路很久。
在地的議題在協作中有什麼貢獻?就在三年前,在4月底五月,今年第三屆。
大家看數位農民組合田起來好幾次,有三次松,旁邊可愛的是在座的人畫的,跟在地文化協作跟碰撞產生的東西。
我們在那裡有合作社,自己養雞買雞蛋...有桐花,就看了以後結合起來畫出捱,大家都是走錯路的畫家。
三年來有各種主題,最重要的就是,該有pitching的時候就有pitching....協作也有協作,大家一起解,農民曆是古漢人在中國的行事曆,在台灣行得通嗎?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小時候都覺得老師在胡說八道,我們在南部鄉下,過年就是在灌水....年夜飯很多人是要送飯稻田裡去。那個行事曆應該重新做。
後來有增加跟在地社群結合,在村子裡做導覽,也稻田裡跟農民一起和,讓大家體驗,在田裡一小時,比寫程式一天還累。有很多活動。
這是客家莊的媽媽出來,在松前做一些客家菜包,有看到家凱很好奇在看。
當然,只要是g0v就會有吃不完的美食。但這都是跟在地的媽媽合作,由他們提供一部分。
這是第一年結束,大家一起去合照。
第二個延展,g0v的精神有沒有辦法刺激政府?政府最需要創新跟改變,五六年前有倡議,政府應該鼓勵公務員,共創,跟公私協力來推動,透過跨界合作創造共好。總統也接受,第一年的松,是真的紮紮實實在做,總統也到現場參與,本來希望他參加一組,但他有到個祖廳大家。
這些是有很多發現公務員,當你提供他環境,他們也沒那麼保守,也可以做很多創新的事情。
拉拉紮紮的說,是分享一件事情,網際網路當然跟網路越來越大,也是影響未來生活型態的資源。除了unicorn 億萬富翁之類的,從一開始Tim berners Lee 把它開發出來就是這樣的價值。
這樣的價值跟實踐,是在台灣最好的,要被延續。為何說是radical的社會運動?為何要敲敲打打衝撞,當然是形式,但是最radical的社會運動,不是在形式上衝撞,而是對有意義的價值,真正的堅持,才是困難的。我在這10年來看到g0v有這麼多年輕朋友,這是當年在數位原始時代,最希望看到的事情。
IPA:
我很喜歡聽故事。這幾天都是在分享故事,看到實體的經過這些歷史的人的理念,做什麼,希望在現場聽故事很重要。我早上的坑是口述歷史坑。
CK說我們要把JR的故事留存下來。數位的運動,的歷史,我們的初心很多是一樣的。
松嶽:
有些跟之前分享有互相呼應的地方,但今天不會說滿15分鐘,用這個方式跟大家見面,喉嚨有限制,留一些時間給後面講者。
相信大家都會比我更清楚,黑客松有很多歷史,最早是openBSD辦的,最早是科技公司內部的brain storming,後來開始有開放創新的方式,科技公司宣布open to all來讓大家進行各種的公開coding競賽,不管各種目的,都是為了公司提供新的服務與技術的活動出現,但這也出現相關問題,像這是公開剝削形式,提供大家很簡單的聚餐,卻可以收集技術開發的想法。
但是,雖然有各種形式、批判,在2011年,這段時間,還是有很多黑客松舉辦,希望透過這樣分享,可以更清楚知道g0v這十年來的hacking帶來什麼。
其實呼應剛剛一開始說的,有各種不同黑客松出現,2017年Eventbrite的數據,來mark當年有哪些不同黑客松在哪裡發生。藍色越深究是越傾向商業,白色的傾向civic tech,公民意識、公共參與的黑客松,發明各種形式的黑客松出現。
也許可以做不同的分類,但的確是為了創新的發展,為了enterpreneurship有些在最下面這排,提供不同的civic tech organisations機會,或是活動形式,讓他們去回應面對的社會的問題。
這就回到剛剛說的,這十年來g0v黑客松做了什麼事情?相較於不同黑客松,g0v雖然兩個月一次,但是大家不知道為什麼,但有重要因素讓大家反覆參與,用簡單、大家可以參與的形式,讓他一直存在。相較於很多單一發生的黑客松,g0v的過程中,提供長期的、固定的,讓大家共同參與的機會。
不是說來參與就可以解決,在這個過程中,g0v或是不同貢獻者參與更多新手項目,不管是貢獻者或是坑主,一直以來嘗試的是提供不同的新手上路的手冊、守則,或是說明,近期黑客松都有section給新手,或是提供詳細說明,如果你是新手,有想法或是好奇,怎麼做,有怎樣的方式讓你加入或是參與這樣的聚會。這是另一個跟過去,相關civic tech組織不一樣的地方。
新手上路會困難,但g0v這十年一直嘗試不同記錄,線上聚會方式,或是給坑主相互交流或是分享困難的過程,或是使新的人,或是好奇的人有機會一起參與的機制。
相較於Isabel提到的,非男性參與者越來越多,希望越來越多人參與,對於g0v來說,他強調的倫理或是價值,想維護的,跟國外的civic tech很不一樣。像是去中心在各種記錄,或是不同版本的首頁,可以看到這是對g0v來說是關係很重要的,可以進一步解釋,在10年過程中,很有自己政治的轉變跟脈絡,使權力跟去中心,多中心的概念,有很深的concern。
可以透過各種不一樣的討論、發言、決策機制的嘗試,使「沒有人」的理想,或是一開始的概念變得更具體。如果這是g0v重視的價值,可以透過怎樣的方式實踐嘗試。這都有許多記錄存在,不同新手上路的嘗試,或是各種CoC的修改記錄,記錄了很多聲音、版本,也是跟很多地方不一樣的方式。透過記錄方式,使轉變過程,使大家可以更清楚看到怎麼發生,有哪些討論,對於不讓對話發生在某些特定的人跟場合,是很重要的機制。
雖然g0v一直以來,都會看到重點是黑客松,包含許多code,最基本的寫程式的code,CoC(code of conduct)的code,在追尋希望可以落實怎樣的倫理價值,都是在這10年過程,透過不同方式,使他們越來越清楚。
雖然不是都能夠解決,至少在這個過程中,那些嘗試都是被後來的人可以去看到、理解的。相較組織結構,有比較清楚的組織,黑客松這種強調開放、公開的機制,也是除了在對於code的要求外,也是非常具體的價值,這是另外一個重要的部份。
除了這之外,今天早上準備的時候,.....希望可...
希望可以說的事情是,hacking變成是一種日常,人長高了變胖了,都一樣是日常,這個過程中,在學校裏面,不管在我的學校,或是各種宣傳中,可以看到g0v變成是教材的一部分,無論是學校請g0v成員演講,參與project,讓他們成為參與者,過程中不管技術使用的code或是協作精神,在小學校裏面不管各種基礎的教學,對協作精神的強調,也是很重要的部份。政府也越來越多跟g0v或是啾松團討論,有什麼合作的方式。協作變成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這除了在g0v中可以推動完成,也是很重要的部份。
回到最後,g0v或是這些創新民主的機制,是否有可能?看到的是,即使是在公民科技的部分,還是要去談專案管理,就會思考,有進度才有動力,就有相關街頭單位,有哪些資源、能力,有哪些數據可以使用,都會是影響公民科技成功的案例。所以我想要強調的是說,涉及的不只是基礎的設施,還有是不是有良好的網路,社會基礎設施,當黑客松或是g0v不單純只是民間專案,希望變成新的政府治理的模式,或是科技創新模式,有哪些人有相關能力,可以強調社會轉變在數據化過程有怎樣的影響?
重點是說,再這些專案,推動過程中,治理變成專案進行,會有一些人跟單位,有數據,但並不是容易使用的形式,或是不是這麼直接使用數位的能力,希望可以看到...當成是一個推動大家共同的想像,希望可以同時談leave no body behind,....從聯合國SDG指標 leave no one behind,轉變成數位過程,可以兼顧到包容與多元,對於多元的包容。
CK:
主題是黑客松,剛剛談的是台灣的歷史,美國以前就是一堆工程師在玩,我朋友參加的就是,一人一行程式直播,玩技術的,看有沒有腦力激盪的產生,這是technology的過程。
到了2012年,這是公民科技的改變,有個專案叫做code for tomorrow,後來到第零次黑客松,看到ronny做國會分析,跟他拿歷次投票記錄做分析,看到壁壘分明,這個題目知道就好。
再來13年,再code for tomorrow,再台北舉辦一百多人的黑客松,倡議open data>
14年氣爆,在高雄舉辦醫療黑客松,跟醫生,還有從花蓮來的,帶著行李箱直接近會場。
創下幾個記錄,把醫療資料拿出來做黑客松,創下參加者平均年齡跟收入最高的黑客松。
之後做很多主題性的測試,有兩天,都是醫生做醫療結果。
再來是JR推坑,舉辦企業開放資料黑客松,除了企業開放資料,第一個在華山辦黑客松,沾染文化氣息,看會不會不一樣。
2016,去法國開會,有幾個朋友去法國,有個side event就是黑客松,再法國總統府,有邀請函,...突然覺得食物不好吃了對不對?在拿破崙用過的皇宮。
還是要上台demo,不是喝老久。隔天繼續做,都是事前報名組隊,像是這隊參加的,是做跟最右邊這位,這是英國的,跟染髮的巴西朋友做,幫肯亞朋友的國家做proto。
然後跟烏克蘭的一些管政府採購官員吃早餐,那個幅臉是open co...的founder。
也會遇到總統快閃,問好以後就卸任。
完了之後,到2018,台灣可否挑戰大魔王?有了動念,從17年籌備,18年啟動,要有記者會,搭在open data day,有國際連結,我推了一個,希望用總統影響力開放更多資料。
之後國際有看到,發起open data day retweet,然後辦VHack,簡稱上帝松,讓國際知道,這個戲谷形式到各個地方有發展形式,又不斷演變。
要有impact,就有紮實結果。
第二年就是....被JR害的,能否做國際,做數位外交?嘗試國際松,我遇到的台灣人有9個不知道台灣有國際松,就邀請到各國團隊,非邦交國的,用政府部會名義組隊,還跟我們同台的機會。
台灣的話,各種煙火辦完,有什麼反思?
歸納一些成功因素,希望翻轉的是溝通的問題,資料面、法規面,科層的突破,這是最想要做的。總統盃黑客松常常說的就是,沒有這個活動,這個專案無法促成,不知道該高興還是該難過。
再來是循證治理,還有敏感的事情可以透明開放。
沒有黑客松,g0v還剩下什麼,如何促進破壞性變革?
總統盃黑客松有一組,發現有治水問題,發現治水預算.....前怎麼花的,出了一個分析,到前10名,水利署不用,拿去國際用,今年國際上出了一個加速器計算,用450萬美元,做氣候變遷調適的改變,印度團隊獲選,做跟剛剛一樣的模式,但擴大去做。
code4america,拿到一億,要用7年,改變15個州的安全網,像有些網路不順,有些紙本跟數位....放到比較大的規模去做。
有趣參與的D4SG,要有變革理論,要做什麼?使用資料去促進對話跟信任,才能有合作。有了合作之後,這幾年做的社會安全網的各個面相,跟利害關係人合作,分析資料,做一些點的進步跟改善,會逐漸連起來,之後變成面,資料驅動的社會安全網就很大。
最後,我想講的是,我們想說集中是的作法有侷限,要換方法。分散式還是要有領導的單位,才讓大家走下去,這有好處,可以聚焦,不管是open... code for america都是有目的性的,過程中可以採取不同的方式跟stakeholder合作。如果是最右邊,完全去中心化,有是用情境,但不視為一姊。
帶給大家的是說,無論哪種形式,要想的是為何而戰,你的目的。change agent有沒有,不管是誰,怎麼連在一起?最後是各種形式做是的人,以此類推,把大家連在一起,都有的話,比較可以往前推進。
我們提供多元宇宙促進社會共好的方式,謝謝大家。
IPA:
我們就是一題,請大家....三位分享,從不同角度看黑客松,g0v文化要繼續,用關切的口氣說一定要繼續,我聽了有點害怕。松嶽提供了一些觀察,身在其中無法全面的看。有陰影很好,CK提供更多,一開始的中心化,因為不滿、行動,怎麼做。
現在最高分就這提,想知道g0v的文化是否改變了政治人物或政黨?大家可以分享觀察。
JR:
要聽實話,沒有。
在社會中最難改變的是價值觀,但起碼在過去推動過程中,形式上是促成一些事情,希望透過改變,讓長期,讓公共決策能力跟資源的人物有不同的價值思維,這是重要的事情,也是未來可以繼續參與的。
IPA:
本來以為有g0v無用論,網路上是自由的可以發文寫文。
提問:想知道g0v的文化是否影響或改變了「政治人物」或「政黨」?
松嶽:
我對於政治人物不熟,但有個範疇是政府的基層人員,做什麼,實際上執行的公務人員,本來是很重要的部份。對於我接觸到的人來說,有些鬆動,不管是對於科技接受的程度,或是自己做的想法,能夠接受公私協力,或外部近來,透過既有機制,做怎樣調整,來進行不一樣的作法,這是有的,也是重要的。無論是什麼政策或觀念改變,需要有不同人可以接受公私協力的作法,來推動,才會變法去廣泛或深入的改變。
CK:
開一善窗,讓門內的人看到不同可能性,問題是否有一扇門讓大家可以走進去,或是各自打招呼就回去,才是關鍵。你給了希望是失望的話,會更難過。所以想說,變革理論跟方法論要扣的起來才能加速。
JR:
這個問題不太....我不相信政府會主導好事,應該是對抗的,不鞭策就不進步,不要期待太多好事。
很多制度只是希望總統不要幹壞事。至於嘗試,因為我嘗試很多創意,協助很多...創業領域沒有失敗,只有相信還沒成功。因為還沒成功所以可以繼續實踐。
IPA:
今天論壇到此結束。
### 主題論壇(二) g0v as a DAO, 去中心化社群十年探索與未來追尋
[Slido:問問題在這裡](https://app.sli.do/event/1wNxQ1ibq49RTW9xUAAaiC/live/questions)
[da0的共筆](https://g0v.hackmd.io/@da0/ByEZEt8EGj)
Isabel:
請語速不要太快,請不要做政令宣導,第三個是,這是真心話大冒險,但是只有真心話沒有大冒險的選項。sli.do可以提問、投票,但我未必會依照投票順序。
....
我想回來說的是,為什麼要談去中心化?因為這是g0v非常核心的概念,也是g0v所有的理念裡面,最浪漫的那個。
當你講到去中心化,代表自由、自治、反權威,平等,脫離宰制。但是去中心化也是g0v所有核心概念裡面最難掌握的。
某一瞬間你會覺得,好像我們真的是很去中心化的社群,但下一瞬間又是,搞什麼,怎麼又是這些人做決定?當你在意的時候,真的會很患得患失。這是在講愛情還是社群,我也搞不清楚。
我們今天沒有給三位presentation的機會,因為他們都很會快問快答,一個段落我會看一下sli.do。
我們先開始。第一位是高嘉良,他是第零次黑客松參與者。
這位是唐鳳(au),第一次參加黑客松應該是第一次的時候。
最右邊是noah,第一次參加的是第51次黑客松。
我們請三位用三句話或三個關鍵字,介紹你目前跟g0v的關係。請你定義跟g0v的關係。
clkao:
共同發起人、被稱為村長,在開始做很多project,最近很少參與,是輕度參與者。最近有做的應該是參與揪松團討論,fund raising。
au:
第一個是「嗨咖」,剛好有clkao跟ipa這兩天寫的[《十年觀察》](https://g0v.hackmd.io/OM0k_RTdSna7280vGK-Tiw?view),我今天起來看到,他們引述[「嗨咖行動者」(High Agency)的定義](https://twitter.com/george__mack/status/1068238563660173313),是對於不可能、沒有指望的挑戰,會很high,反正不可能就來做看看,da0就很有這個感覺。
一開始要把web3跟g0v連起來,感覺中間文化差距蠻大的,Isabel丟google meet連結給我,我就加入,像logo、da0取什麼名字、怎麼發音,忽然間社群就冒出一堆嗨咖,所以我也是嗨咖之一,這是第一個關鍵字。
再來是「`++`」,g0v早期推文、按讚都是寫「某某++」,概念上有寫程式就知道,不是我自己怎樣,而是要幫本來做事的人增加能量。大概就是增幅的角色,有哪些有趣的事情,我轉貼一下,比較容易找到更多人。
最後是「馬達」,雖然沒有要政令宣導,我是把自己當作馬達,確保做到最基礎的,無論去桐花松還哪裡,各地需要的寬頻網路,都能保持連線順暢,一些基礎資通訊的服務必須確保,這也是我目前的工作。
Noah:
我是au講的菜鳥high咖,這是第一個字。在g0v碰到很多不期而遇的溫暖,很多幫助的朋友。最後當然是web3,我的背景,挖的坑就是da0,扮演「曲速引擎」馬達角色,希望可以supercharge g0v未來的發展。
Isabel:
請三位分別用三句話講,去中心化的概念,意涵是什麼?
Noah:
去中心化是個理想,Ipa、Isabel都講過,看著某政府,鈔票超發造成通膨我就會說他是邪惡中心要去掉,因為有痛苦,我會往最極端的去想,中央集權就會變成去中心化,這是理想。
第二個去中心化是工具,拿著工具可以去行動,區塊鏈就是公開透明不可改的excel,寫誰擁有什麼,拿工具可以創造新的金融市場、名聲機制跟協作方式,他是工具。
第三個,去中心化最終只是選項,就算只是一個選項的方式存在,對於許多中心化的角色,可以取到制衡的作用。不是所有的中央都需要被去,也不是都是去中心化的主義者。就看他應該被apply在哪裡是有用的。去中心化是理想、是用來行動的工具,最終只是我們一個選擇而已。
au:
已經講的太完整,沒有什麼可以補充的。
我之前常常說「數位就是不只一位」,剛剛JR是數位大使,我們也有數位(好幾位)數位無任所大使。如果只有一位,像Ipa剛剛講的就是單點故障的問題,但我想去中心化後面的概念,還有延展性的提高,所以現在有數位而不是只有一位,那是否可以有數十位?有了數十位的多中心,那能不能數百位、數千位?可以一直持續下去。
所以對我來講,「去中心化」是一種傾向,就算已經有數十個、數百個多中心,我還是會想問說:能否有數千個、數千萬個?
clkao:
去中心化,我分為三個層次,技術上,區塊鏈是一個implementation,但平常用git管理source code,其實也已經是去中心化的版本控制系統。早期很中心化,要有程式庫的access才能貢獻到專案裡。這是從技術層次來講,怎麼讓東西不用經過permission,就可以做事。
第二個層次是social layer,哪些事情需要大家能量、要解決哪些問題。
第三個是真正決定,可以想像是democracy layer,後面可以多一點。這是三個不同層次。
Isabel:
很棒。接下來的問題,呼應有人問的,為何在g0v發展初期,大家,不限於co-founder,這些早期參與者,就決定這是去中心化的社群?這是重要或是必要的嗎?slido就問,是否有一定比例不在意是否去中心?我想先問高嘉良。
clkao:
這的確是當時早期參與者有下過的決定。你可以想像,當時也可以成立協會、法人,找更多的資源。
早期參與的人,可能未必自己想投入那麼多資源,此外還有要發揮更大的影響力,可以看到是這個模式運作。
在台灣很特別的是有coscup社群,能否套用在更大議題?當時其實是決定不成立組織去推動,以結果來看,我覺得它是重要的、是必要的。
Isabel:
Audrey,你的記憶?
au:
還是quote一下Ipa、CLKao、TKirby昨天開始寫,我今天看到的文件裡面的「跨域」(「跨域才有機會跳出既定框架,透過行動逐漸找到共識」)。
在2012、2013年,我覺得g0v黑客松,和我在國內外參加很多活動最大的不同,就是有意識的在跨域。今年稍早我和Jen Palkha他們有聊到這個,好比code4america的情況,如果發起時就限定在某兩個領域的結合,比較容易越辦越不跨域,一開始跨的這兩個領域裡面,特別宅的會留下來解決問題,但第三、第四領域的就覺得這個松與我無關。
對於g0v黑客松,當時我的記憶就是,不管發貼紙也好,報關鍵字也好,剛才Isabel投影文字雲周邊那些小字、比較邊緣的題目,往往揪松、坑主們會多給他們點時間、多給舞台。愈跨域、愈多元異質愈好,這個精神我覺得沒有改變。
Isabel:
我覺得是阿宅的一種體貼,要是你們決定越來越宅,我跟Ipa就無法參與。
ipa:
其實我會寫perl。
Isabel:
我不會,我只會看license。
clkao:
High agency容易被吸引來,怎麼讓動能持續,接近infinite、吸引更多high咖來,這是deliberate的選擇。我們就是套用open source這一套,大家有些階段性成果,吸引不同跨域的人,來build on這些東西,同時又share這樣的practice出來,讓更多跨域被看到,造成這些東西。
Isabel:
Noah剛來社群沒多久,但你訪問了十幾位參與者,做成記錄,你的觀察是什麼?去中心化是重要的嗎?
Noah:
對去中心化大家相信程度有高有低,就我理解的起點,會來g0v做貢獻的人,想做的事情是實現自我、意義跟理想,但對g0v大部分人是同一件事情。對於要實踐自我的,去中心化的生態、地方,是更容易長成自己想要長成樣子的地方。更像是一片森林,大家可以長成自己要長得樣子。自我實踐跟樹木生長....森林也會有資源分配的問題,像是樹要搶陽光,會競爭,或是合併成一棵樹,長出來。
如果要長出好樹林,或是好的去中心化組織,就不要妨礙大家自我實踐、生長。當然overall的願景、共鳴,可以激勵大家實踐自我,但一定要探索的是,資源分配該怎麼做,對森林或社群最適合,才能長出好森林、好社群。
Isabel:
有給社群帶來什麼挑戰嗎?
clkao:
宣言,同意就來做事情,接著呢,我想把問題拆一下,去中心化for社群本身,揪松團辦大松是否中心化?但一段時間會繼續做下一步,這是持續要花力氣去維持去中心化的事情。
能否把去中心的概念帶給社會,不是在g0v運作,產出也去中心化。這些透明都是要empower大家做決定,還有很多,pol.is,vTaiwan,更general...Public的討論能否去中心?
au:
剛剛看到hackpad轉移hackmd,那兩條曲線好像很順,但中間ronny不知道爆了多少肝,大家加在一起才完成migration。
共筆這些最基礎的工具,當時大家很依賴它們。但當突然之間「謝頓危機」讓實際來的人是前一天的一百倍,會對工具本身造成壓力。有時候hackpad的人可以刷卡幫我們解決,有時候他們被dropbox買走了無法幫我們解決。每次發生migration的時候,就提醒我們,光是source code open不太有用,因為營運層的know how沒有很平均的分散,hackmd有社群分支有好一點。
這是da0或web3的切入點之一,也就是g0v方法是從多中心到去中心,但工具還是web2的工具,有中心化的特性,即使是open source。這也是web3提醒我們的:也許工具可以配合我們的方法。
clkao:
au提到的是讓我們可以去中心運作的基本,是否不夠去中心,我想到幾次ethercalc壞掉....這是一個挑戰,包含我們slack是商業工具,能否有更能organize大家進行去中心的effort,這後面會討論。
Noah:
市面上有很多....不是市面上,已經有很多solutions,可以把朋友帶著走,可以想像我從twitter轉移到另外的social network時,可以把朋友帶過去,不是網路效應集中在一個平台。像是slack,可以把訊息跨平台去帶到別的地方,就不會被切斷,社群就可以持續,這是web3可以做到的事情。
Isabel:
再次印證去中心要花effort,雖然跨平台ronny有維運bridge機制,但protocol lab就覺得很麻煩...
我自己的觀察是,社群運作幾年一直有人在挑戰,宣言雖然這麼說,但好像還有很多的中心在,不是單一的,但還是有「數位」。2016,在g0v宣言修正,就把去中心改成多中心了。這是承認去中心不可能達到的嗎?這是承認失敗,這是符合現實還是放起理想?我想quote仔魚的話:「去中心化是努力的目標,多中心化才是呈現的結果……多中心取代去中心,彷彿是宣告「中心」決定放棄將權力分享出去的努力。」
au:
我剛才講的數十位、數百位,跟仔魚的批判是一樣的意思,可以說是同義詞。
所謂多多益善,現有的多中心,如果我們覺得「這樣就夠多了、再多就太多了」,那就是中心化。要是覺得「再多才是對的」,就是往去中心化移動。
clkao:
Quote JR,沒有失敗,就是還沒成功。剛剛也跟noah在上面聊,因為看到[VSM](https://kelsienabben.substack.com/p/applying-stafford-beers-viable-system),1970年代有人提出,中心跟去中心不是對立,而是不同dimension,沒有完全中心或去中心,而是是否往同個方向去?宣言很清楚,往這個方向,實務上,希望更多中心出現,也讓環境可以enable更多中心出現。
noah:
我覺得像是utopia,理想國,直翻就是no place,沒有地方是理想國,但這不代表追逐這件事情是不重要的。vitalik出了一篇文章,dao試驗幾年,發現dao運作很沒有效率,但是怎麼辦?他提了[新的框架](https://vitalik.ca/general/2022/09/20/daos.html),跟g0v現在的框架非常類似,就是多中心。他說不是所有決策都是共識決最好,有些就是往最左邊走或最右邊走會更好,比如開放邊境,0和100都比50要好。以前我的教授說.....如果你站在路中間,會被兩邊的車撞到。有些決策適合共識,有些決策很適合二選一。
我延續講,不見得有關,我自己以前都覺得是以人去成事、成理想,把人當成資源,利用大家力量完成,某些世代可能是去中心化,亂世可能找明君,但是最後是以事成人,追求理想過程,無論是去中心化,都只是在找一些相處方式,我們只是在交朋友。每個世代的追逐、追求不一樣,還是回到人的身上。今天跟幾個朋友聊,最終還是....這件事情最終回到人身上,而不是在這些事情身上。
Isabel:
g0v社群,人比專案重要,提醒大家,太忙的話沒關係,等一下。人永遠是最終的中心。
我現在想要問slido的問題,符合我們的脈絡。
中心一定邪惡嗎?去中心一定理想嗎?如果群眾不是智慧而是愚昧,怎麼辦?
au:
這好像是政治問題。概念上,順著剛剛noah的話,有時候是vitalik畫的凹形情境,疫情嚴峻時,指揮官瞬間做出往左或往右走的決定都不錯,但持續不做出決定就完蛋了。這種情境下,最多可能就是多中心,像每個縣市有區域指揮官,就比較沒辦法「多多益善」,緊急狀況下很難做到更加分散,去年我跟各個縣市防疫指揮官聊過。常常因為時間緊急或資源有限,形成明確的凹字形狀況時,根本沒有討論這些共識的空間。
但就像乾旱時剛好可以清水庫淤泥,總會有承平的時候,不急著去救災救難,這時大家的決定就很重要:是順著前面災難時的習慣,讓權力更集中在指揮官們身上呢?還是趁這個機會,大家稍微放鬆之後,去想想下次災難來時,是否可以再更多一些中心、再多多益善一點?
台灣特色就是,大家對白色恐怖集權印象深刻。只要還記得白色恐怖時代、戒嚴時代的人,當年的叛亂犯還持續有影響力,那每次檢討時,一定會再往多一點中心的角度想,有記憶猶新的情況就比較不會有這個問題裡提到的(邪惡的中心、愚昧的群眾)狀況發生,但再過50年會怎樣,沒人知道。
clkao:
我會想說,拉回來,我們想要什麼去中心?DAO是什麼,想要....先撇除最後有資源的時候,通常講g0v去中心,是permission的狀況,不用誰同意就可以做專案,可以找人一起contribute,這是去中心化。我們想要這些部分,讓high咖可以直接做事。
當然有資源怎麼決定,這是想要問的地方。
Noah:
我同意。
Isabel:
g0v是個DAO嗎?該往web3的方向走嗎?無論怎麼回答DAO還會走。
noah:
g0v是否是DAO不重要,從理論、定義跟形容,g0v是個DAO,很成功,DAO最糟糕的事情就是改變已經運行的模式。DAO可以做的事情,我們做了訪談,這些坑主想達成的事情是發揮影響,最大的挑戰是,無法在對的時間找到對的人,或是長期激勵這些人。web3跟區塊鏈本身強項是激勵,可以提供工具讓他們去做自我實踐。
回過頭來,還是看da0怎麼幫的上忙,最重要是持續g0v的成功模式,繼續擴大影響力。
clkao:
目前講DAO還是區塊鏈上投票決定,但是運作的話,g0v本來就這樣運作,有他的好跟壞。
大家想要maximum impact,想要找到資源,我們做的最多的是公民科技獎助金,這無法去中心化,因為要有人去募款、call meeting、追進度,你會發現,最終問題還是誰來做決定。出錢的企業嗎?還是相信誰?誰有多少power,如何bootstrap的決定,這才是為何DAO不是最有效率的方法。
回應slido的問題,會不會大家只是要看怎麼達到?這是一種選擇,以資源分配來說是一種選擇,但是社群上,去中心化是必須,讓high咖可以直接做事情。
Isabel:
社群上去中心化是必須,資源分配要有好機制。
au:
要賣平方募資法嗎?我想講平方募資或平方投票以前,剛剛cl講的insight很重要。即使個別專案在緊急時變成凹形的狀況,保持運作的共通基礎建設,仍然是凸形情境(折衷比極端好)。大家在底層要找出粗略的共識,才不會排除可能解決問題的人。越靠近底層、越是大家共用的,越需要花時間磨出某種粗略的共識來。之後在situational、愈沒有餘裕的緊急情況發生時,下面累積的共識越厚,上面決策品質越好。
我們問的就是,在專案覺得自己比較緊急、自己的milestone很重要,或是覺得我的坑太深,很難去想共同治理、底層那些更不緊急事情的時候,要怎麼做?後來Glen等人,就提出Plural Funding平方募資的想法,大家從口袋掏一些零用錢出來,投注到你會願意看他成功,但沒空實際參與的專案,發起平方募資,這時找找很多人出一點點錢,就比一個人很多錢來得重要。
透過新的演算法,就從民主一人一票,和像是grant評審委員會決定模式的中間,找出一套新的募資方法。我覺得這蠻有創造力的,也可以試試看。
Isable:
看到一個坑,QF的公民獎助金。
這提很快,有人想聽g0v老人,現在看到web3朋友又在講類似的事情,是在重複造輪胎嗎?有建議嗎?
clkao:
台下很多老人。這很值得大家寫一下。我們早上寫到1970年都在講這件事情,只是要看多少東西是可以被科技降低他的摩擦力,但是還有要被討論的事情,如何更快達到共識?
au:
我跟clkao以前是Socialtext的同事,我們QA部門的領導人是Ken Pier,他1976年加入Xerox PARC,當時他的同事就是像Douglas Engelbart這樣的人,那裡發明了很多像乙太網路等等的技術。同個時間,無論是J.C.R. Licklider或Doug Engelbart,我們現在講的他們當年都寫過,而且寫得非常詳細。
我碰到這些老人,像Ken Pier常常和我視訊聊天,他從加州寄紅酒來確保我們視訊時喝同樣酒的時候,他對我們的理念,就都是非常支持的態度。像他的好朋友、後來也加入Socialtext的Dan Bricklin,Dan在發明試算表的時候,原本的想法就是今天的共筆,甚至還包含AR成分,但當時硬體技術無法做到,只能做出VisiCalc。
所以我現在看到新一代的夥伴,實作我們當年P2P的概念,現在叫做web3,我的心情就跟Ken、Dan看我們做試算表共筆時的心情一樣,就是當年想了那麼多但只能做一點點,現在可以做更多,我是覺得非常高興。
clkao:
我覺得這是最神奇的年代,我們小時候在學演算法,沒有人覺得說,街上所有人都會懂這個字的意思。我們當時在講decentralize的時候,沒有覺得這是大家都會瞭解的。但像blockchain,其實git底層跟blockchain一樣。這是最神奇的年代,anything can happen,我們怎樣用新的方式去實踐原本的理想?
noah:
某一次碰到新的可能性,一種是放棄追逐,另外一種是再試試看。現在我們選擇再試試看的時候,就像今天早上clkao傳給我們#web3的連結,怎麼看到過去歷史,看到教訓,然後做的更好。
Isabel:
最後請三位快速簡短描述,你想像未來十年跟g0v社群的關係。
noah:
可以commit,da0可以做到這件事。
clkao:
未來十年。早上發了那篇文章,看到很多人都有感而發,覺得proud of taiwan because of g0v,沒辦法比這個更好了,我們就是繼續做這件事情。
Isabel:
持續簡單而重複的做。
au:
當年web2的時候g0v「來自四方」,現在web3「來自八方」,二的三次方,十年後web4可能可以「來自十六方」。
這樣的模式,從本來結合特定議題的,再來各種領域都有,希望再過10年,地球上認同自由民主的人都能想到用這樣結合,不管哪一方,不論是國際觀還是星際觀,都可以來加入這樣的開放作法,大家繼續努力。
Isabel:
總是會強調用action item做結論,這是action item,再來確認是否完成,有很多問題會放到共筆,強制,邀請三位來共筆完成。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