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gs: 參與者體驗設計, PX
---
# 參與者體驗設計 PX Design
文件參與者:Tofus
## 概述
相較於使用者體驗設計(User Experience Design, UX),Tofus 認為參與者體驗設計(Participant Experience Design, PX)更適合用來描述社群參與者在開放社群中的經驗(如 g0v)
相對於封閉的組織或社群由權責分明的成員(member)組成,開放社群主要係由高度流動的參與者組成。他們身上不見得背負著明確的責任,但他們會透過參與的方式滿足他們在心理上的需求。除了在如 g0v 社群這樣的開放社群中很常見之外,我們時常可以在大學生辦的營隊、各式各樣的商賽、黑客松、與各種讀書會中發現他們的蹤影。
在 g0v 社群的語境中,參與者體驗設計是一種針對社群活動或專案設計的概念,旨在提升參與者在整個過程中的體驗和滿足感。不同於傳統的使用者體驗設計 (UX),參與者體驗設計 更強調人們在社群或活動中的互動與參與感,尤其是在開放協作的平台上,例如 g0v 這樣的社群。
在 g0v 這樣的協作平台上,參與者體驗設計關注的是如何讓每一位參與者從加入社群到完成貢獻,整個過程中都能感受到歡迎、理解自己角色的價值,並且有動力繼續參與。這包含了幾個重要的元素:
1. **動機建立**:透過透明的活動目標和價值說明,讓參與者清楚理解他們的貢獻如何產生影響。
2. **迎新引導**:有經驗的參與者作為「黑客松大使」,幫助新手快速融入並找到適合的專案,確保他們在一開始就能成功完成一些小任務,建立信心。
3. **參與感設計**:設計一些能讓人感受到成就的小回饋,例如徽章或在台上公開的肯定,讓每個人都能看到自己的貢獻被重視。
4. **互動與連結**:創造機會讓參與者彼此交流,例如輕鬆的社交環節或共同午餐時間,促進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連結,讓參與者感受到社群的歸屬感。
5. **回饋與改善**:提供回饋管道,讓參與者可以分享自己的感受與建議,確保每一次的活動都能有所改善,讓參與體驗不斷優化。
這樣的設計不僅能讓參與者在過程中感到被重視與認可,還能促進更深的社群連結,讓大家在共同創造的過程中找到價值感和歸屬感。
以下是三個參與者體驗設計的例子:
1. **g0v 大松**:在 g0v 的大松活動中,設置迎新引導環節,讓新加入的參與者能快速了解社群的運作方式。有經驗的參與者擔任「迎新大使」,幫助新手找到適合的專案並指導他們完成第一個小任務,從而建立信心並感受到歸屬感。
2. **cofacts**:在 cofacts 的開源專案中,設計了一套「參與成就系統」,參與者完成不同任務後可以獲得徽章,例如「文檔小能手」或「問題解決者」,這些徽章不僅是對參與者貢獻的肯定,也能激勵他們繼續投入專案。
3. **零時小學校孵化就賽中的工作坊**:在零時小學校的孵化就賽中設計了一系列工作坊,參與者可以在輕鬆的氛圍下學習新技能、分享進展和挑戰,這些工作坊有助於增強參與者之間的情感連結,並讓大家感受到社群的支持與歸屬感。
## 為什麼不是「使用者」,而是參與者?
這取決於語境中的目標對象角色以及他們與設計系統的互動方式。「參與者」和「使用者」這兩個詞強調的側重點有所不同,選擇用哪個詞取決於所要表達的概念。
---
### **1. 「參與者」的意涵**
- **重視群體互動與貢獻**:參與者指涉的是一個在群體或活動中具有貢獻角色的人。他們不僅是接受服務或產品的一方,更是在互動中投入、共享資源並共同創造結果的一部分。
- **適用於群體行動或合作情境**:如社會運動、共創工作坊或開放式討論中,「參與者」這個詞更能傳達他們的主動性和共同行動的屬性。
- **關注角色的社會性**:參與者通常被視為整體行動中的有機部分,他們的目的是共同完成某個目標。
---
### **2. 「使用者」的意涵**
- **重視人與系統的互動**:使用者更多是指與產品、服務或系統進行互動的人,強調其在使用功能、解決問題或達成個人目標的過程中扮演的角色。
- **適用於產品或服務的情境**:在 UX 設計中,通常使用「使用者」這個詞,因為重點是設計如何幫助個體完成任務,而不是群體行動的社會性。
- **側重功能性與個體化**:使用者是以一種較「功能導向」的方式被理解,設計的目的是滿足他們的需求或解決他們的痛點。
---
### **為什麼是「使用者」而非「參與者」?**
1. **情境的目標差異**:
- 如果我們談的是設計一個產品或服務(如 Polis 平台或青鳥行動的傳播策略),更適合使用「使用者」,因為它強調的是這些人如何與工具或系統互動,並從中獲得價值。
- 如果談的是一場社會運動或共創行動,可能更適合用「參與者」,因為這些人共同構成了行動的核心。
2. **強調主動性與被動性的差異**:
- 「參與者」傳達的是他們主動參與並投入。
- 「使用者」則可能僅僅是在使用系統,對群體行動沒有直接的貢獻角色。
3. **可能可以這樣用這些專業術語**:
- 在 UX 和數位產品設計中,「使用者」是一個常見術語,它幫助設計者聚焦於如何讓個體的體驗更流暢。
- 而在公民科技或社會運動的脈絡下,「參與者」更能傳遞合作與共享的概念。
---
### **為何 g0v 需要更多關注參與者體驗設計的人?**
g0v 需要更多關注參與者體驗設計的人,因為這能幫助社群在規模擴展、協作效率和影響力提升方面取得更大的成效。以下是具體原因:
---
### **1. 降低參與門檻,吸引更多元的參與者**
- g0v 的專案往往涉及開放政府、數位工具及社會創新等,對非技術背景的人來說可能存在理解或參與障礙。
- 良好的參與者體驗設計能透過簡化工具操作、提供易懂的說明及友善的使用流程,讓更多非技術背景的公民能夠參與,例如高中生、公務員或社會運動者。
- 這有助於打破技術壁壘,吸引更多元化的參與者進入社群,擴大影響範圍。
---
### **2. 增強專案協作的效率與成果**
- g0v 內的專案高度依賴志願者的合作,但協作過程常因缺乏清晰的目標、流程或工具整合而導致效率低下。
- 參與者體驗設計能針對協作流程進行優化,例如設計更直觀的專案看板、提供明確的貢獻指引或搭建透明的決策流程,幫助參與者快速了解自己的角色和責任。
- 這能減少溝通成本,讓專案能在有限的資源下更高效地推進。
---
### **3. 增強參與者的歸屬感與持續參與意願**
- g0v 的核心理念是「做自己想做的專案,改善世界」,但不少參與者在初期貢獻後,可能因感受不到自己對專案的影響力而逐漸疏離。
- 通過設計有意義的體驗(如清楚呈現貢獻的成果、定期反饋或感謝機制),能讓參與者感受到自己的價值,進而增加對社群的認同感和持續投入的意願。
---
### **4. 提升專案對外的影響力**
- g0v 的許多專案不僅面向內部社群,也需要對外推廣以吸引公眾參與和資源支持。缺乏良好體驗設計的專案可能難以讓外界快速理解其價值。
- 參與者體驗設計可以幫助專案團隊更有效地傳遞核心理念,例如設計清晰的網站介面、簡潔的資訊傳播素材,或為線上線下活動創造友善的參與環境,進一步擴大社會影響力。
---
### **5. 幫助應對社群的多元需求與挑戰**
- g0v 是一個高度多元且分散的社群,涵蓋技術開發者、設計師、社運人士、公務員等多種角色。不同角色在專案中扮演的功能和需求各異,缺乏體驗設計的視角可能難以滿足這些需求。
- 參與者體驗設計可以在專案的設計和執行過程中,平衡不同角色的需求,提供能兼顧多樣性與包容性的參與體驗,促進社群的穩定發展。
---
### **6. 推動文化與價值的傳遞**
- g0v 不只是技術專案的集合,更是一種文化和價值觀的體現,例如透明、開放、協作等理念。
- 參與者體驗設計能幫助將這些抽象理念轉化為具體的參與形式,讓新進成員更快地融入社群,同時強化核心成員對 g0v 價值觀的認同。
---
### **結論**
參與者體驗設計對 g0v 的發展具有關鍵作用,因為它能:
1. **降低門檻**:讓更多人輕鬆參與。
2. **優化協作**:提升專案效率和完成度。
3. **增強歸屬感**:促進參與者的持續投入。
4. **擴大影響**:讓專案更容易被外界理解與支持。
5. **平衡需求**:兼顧不同角色的參與體驗。
6. **傳遞價值**:將 g0v 的核心理念具體化。
透過吸引並支持更多專注於體驗設計的人,g0v 將更能發揮社群的潛力,促進社會變革與創新。
---
### **如何選擇使用的詞語?**
- 如果設計重點是系統功能與人之間的互動,選擇「使用者」。
- 如果目的是促進群體的合作與共同成長,則應該使用「參與者」。
在很多情境下,這兩者也可以共存。例如,vTaiwan 的 Polis 平台的使用者同時也是政策討論的參與者。在這樣的情況下,視情境取其側重,或兩者兼用,以完整描述角色與行為的多樣性。
## 參與者體驗設計在社會運動中的角色
參與者體驗設計在社會運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為它關注如何優化參與者的互動,從而提升行動的影響力和持續性。良好的體驗設計能使參與者在加入和參與運動時感到方便、有意義且受到尊重。具體而言:
1. **提升參與便利性**:透過簡化參與流程,例如利用直觀的線上平台或移動應用程式來促進集會報名或資訊傳遞,可以減少參與者因複雜手續而放棄參與的可能性。
2. **創造有意義的互動**:參與者體驗設計關注如何讓參與者感受到他們的投入是有價值的。這可以透過透明的資訊流通、提供反饋管道,以及強調每位參與者的貢獻來達成。
3. **增強情感聯繫**:成功的體驗設計能使參與者與運動建立深層次的情感聯繫。例如,透過故事講述、視覺設計或群體儀式等方式,可以幫助建立一種歸屬感和共同目標,讓人們感到他們是更大運動的一部分。
4. **鼓勵持續參與**:良好的體驗設計不僅著眼於初次參與,也考慮如何讓參與者繼續投入。透過設計持續互動的機制,如定期更新、持續的活動以及個性化的邀請,能增強參與者的持續參與意願。
5. **包容性**:參與者體驗設計強調包容性,確保各類背景的人們都能無障礙地參與。這包括語言的使用、無障礙設施、及考慮不同參與者的文化差異,使運動更具包容性和代表性。
總結來說,參與者體驗設計在社會運動中起著橋梁的作用,使更多人願意並能夠參與行動,並且感受到他們的貢獻對於集體行動有正面的影響力。這種設計對於運動的持續性和擴散有著關鍵的意義。
以下逐條說明參與者體驗設計在「線路松」、vTaiwan 的 Polis 應用以及青鳥行動中所扮演的角色:
---
### **1. g0v 的「線路松」**
角色:**確保資訊傳播的流暢性與即時性,降低參與門檻**
- **提升參與便利性**:針對立法院內外無法穩定連線的問題,快速建立穩定的網路環境,確保議場內外的溝通不受阻礙,使更多參與者能透過直播或社群媒體了解並參與運動。
- **創造有意義的互動**:讓現場的聲音和訴求能被外界即時接收,避免因資訊不透明而削弱公眾對運動的支持。
- **技術參與感**:以「黑客文化」的方式吸引技術專業人士投入支援,讓更多人以自己的專長參與社會運動,創造多樣化的參與模式。
---
### **2. vTaiwan 與 Polis 的應用**
角色:**促進多元意見的集結與透明化,降低對話摩擦**
- **包容性**:透過 Polis 工具,vTaiwan 為不同背景與意見的參與者提供一個公平的表達平台,避免因技術門檻或地理限制而排除部分聲音。
- **增強情感聯繫**:參與者可以看到其他人的意見被視覺化並歸納出共識,感受到自己的聲音對政策討論有所影響,增加對過程的認同感。
- **提升參與便利性**:提供簡單易用的介面,讓公民能以低門檻方式參與公共政策討論,降低對專業知識的要求,促使更多人願意表達意見。
---
### **3. 青鳥行動**
角色:**強化運動的網路傳播力與集體行動力**
- **增強情感聯繫**:透過創意性命名(「青鳥東」諧音)讓參與者感受到幽默與機智,增強群體認同感,並讓參與者覺得自己是運動文化的一部分。
- **提升參與便利性**:運用社群媒體的演算法規則進行動員策略設計,確保訊息可以有效傳播到更多人手中,減少參與資訊的尋找成本。
- **創造有意義的互動**:以分散式社群行動的方式(如 #青鳥行動 的標籤分享)讓參與者感受到自己是集體行動的一環,即使身處遠方,也能參與運動並貢獻力量。
---
### **總結**
這三個案例中,參與者體驗設計主要聚焦於:
1. **降低參與門檻**:提供穩定技術支持(如「線路松」的網路解決方案)或簡單易用的工具(如 Polis 平台)。
2. **增強情感與社群歸屬感**:創造互動與象徵性文化(如青鳥行動的命名和線上動員)。
3. **放大影響力**:設計有效的傳播策略和包容性機制,讓更多人願意參與且感受到參與的價值。
## 參與者體驗設計之於社會的價值
參與者體驗設計對於社會的價值體現在以下幾個層面,透過優化參與者的互動體驗,它能促進社會的進步與協作:
---
### **1. 提升公共參與的可能性**
- **降低門檻,讓更多人參與**:設計易於使用、具包容性的參與平台或流程,讓更多社會成員無論背景如何,都能輕鬆參與公共事務。例如,vTaiwan 透過 Polis 提供簡單的互動界面,促進多元聲音的呈現。
- **擴展參與的廣度與深度**:不僅吸引更多人參與,還讓參與者能更深度地投入。透過創新的參與方式,像是 g0v 的黑客松形式,讓專業人士找到合適的貢獻途徑。
---
### **2. 增強群體合作能力**
- **促進共識與協作**:透過清晰的溝通與互動設計,使不同背景的參與者能找到共識,例如 vTaiwan 利用 Polis 解析意見分歧,幫助政府制定更具代表性的政策。
- **強化信任與歸屬感**:當參與者感受到自己的貢獻被重視且具影響力,他們對運動或行動的信任感會增加,並更願意與他人合作。
---
### **3. 推動社會創新**
- **促成技術與社會的結合**:參與者體驗設計往往能將技術工具融入社會行動中,提升效率並解決現有系統的痛點。例如,「線路松」透過技術解決運動中的連線問題,保障資訊自由流通。
- **引發創意解決方案**:設計過程中,參與者的意見與需求能啟發全新的行動策略和社會解決方案,例如青鳥行動的命名與網路傳播策略。
---
### **4. 鞏固民主與公民意識**
- **促進透明與公平**:優良的體驗設計能減少信息不對稱,提升公共行動的透明度,例如 vTaiwan 提供透明的意見收集與分析,促使公民更願意信任公共決策過程。
- **增強公民意識與責任感**:當參與過程變得愉快且有成就感時,公民會更認同參與社會事務的價值,並在日常生活中更積極關心公共議題。
---
### **5. 應對社會挑戰的韌性**
- **提升集體行動力**:參與者體驗設計讓分散的個體能迅速形成有組織的行動力。例如青鳥行動巧妙利用社群媒體規則設計,使抗議訊息得以有效傳播並吸引更多支持者。
- **適應複雜環境變化**:透過動態的體驗設計,能應對快速變化的社會情境,讓行動者能即時調整策略。
---
### **6. 擴大影響力與持續性**
- **延續行動的影響**:良好的參與者體驗設計不僅提升即時參與率,也能設計機制促進長期投入,確保行動影響不止於當下。
- **帶來跨領域啟發**:成功的設計經驗常能被其他領域借鑑,促進社會中更多創新的互動模式。
---
### **結論**
參與者體驗設計的價值不僅在於提升行動效率,更在於構建一個更包容、更協作的社會環境。它讓個體能發揮影響力、增強社群的凝聚力,最終推動社會邁向更民主、更創新、更可持續的未來。
## 個體無償(甚至付費)成為參與者的動機是什麼、利益是什麼?
參與者無償甚至付費投入參與者體驗設計,乍看之下可能像是在「肥到國家」,但從個體層面來看,這種付出其實也能帶來多方面的價值與好處。以下是可能的理由與動機:
---
### **1. 強化個體的社會影響力**
- 參與者體驗設計能讓更多人加入公共事務,擴大行動的規模和影響力。對個體而言,設計一個優秀的參與體驗能幫助自己關注的議題獲得更多支持者和資源。
- 個體的努力可能會間接促成政策改變或社會進步,讓自己的付出更具意義,最終實現個人對公共利益的訴求。
**例子**:在 vTaiwan 中,一些參與者付出時間設計友善的工具和流程,使政策討論更透明、更具代表性,讓他們的聲音不僅被聽見,還可能影響最終的決策。
---
### **2. 獲得技能與經驗**
- 參與者在投入設計工作時,會學到新的技能,例如用戶研究、介面設計或數據分析等。這些技能不僅在參與過程中有價值,也能轉化為職場或其他專案中的競爭力。
- 無償或付費參與常常被視為一種高信任環境的學習機會,特別是在社群合作中,能幫助個體接觸更多專業領域的人,提升個人能力。
**例子**:一名設計師參與 g0v 的專案,在無償貢獻中提升了開放式專案協作的經驗,這種經驗在未來的職涯中可能轉化為對開源項目的領導能力。
---
### **3. 建立人際網絡與社群認同**
- 參與者體驗設計往往需要與多方協作,包括技術開發者、社會活動家和政策制定者。參與過程中,個體能擴展人際網絡,接觸志同道合的人。
- 通過參與,個體可以融入一個具有相似價值觀的社群,獲得情感上的支持與認同,甚至能在日後建立長期合作關係。
**例子**:許多 g0v 成員表示,他們在參與過程中認識了熱心的夥伴,這種人際連結不僅限於專案,也帶來生活中的支持。
---
### **4. 彰顯個人價值**
- 參與者體驗設計是個體實現自我價值的一種方式,特別是對於有強烈公共責任感的人來說,這是一種將自己的專業技能與社會需求結合的方式。
- 設計能讓他人感受到友善與便利時,這種成就感本身就是對個體的一種回饋。
**例子**:一位設計師為青鳥行動設計應援珍奶燈🧋,因此吸引了更多支持者效仿與參與,這種「貢獻社會」的成就感可能遠超物質回報。
---
### **5. 影響公共利益,間接造福自己**
- 優化參與者體驗設計,雖然看似是幫助「國家」或「政府」,但其實是促進公民社會運作的良性循環。當政策制定更透明、更能反映多元聲音時,個體本身也會受益。
- 即使是在沒有直接經濟回報的情況下,長遠來看,公共體系的改善可能減少未來的社會成本(如不公平、效率低下帶來的影響)。
**例子**:vTaiwan 中參與者的努力使政策討論更加開放透明,這種改善可能對未來的所有公民都更有利,參與者自己也身處其中,間接受益。
---
### **6. 重塑權力結構,減少「肥到國家」的感受**
- 無償參與並不單純是在幫助國家,而是在重塑權力結構,使參與者成為公共事務的重要一環,讓政府更多地反映公民需求。
- 通過參與設計,個體有更多機會影響公共體系,改變傳統的「由上而下」決策模式,轉化為「由下而上」的協作模式。
**例子**:g0v 社群本身是一種對傳統政府模式的補充或挑戰,許多專案(如「零時政府」)旨在直接為公民提供服務,而不是依賴政府。
---
### **結論**
參與者體驗設計對個體的價值不僅在於公共利益的提升,也能帶來技能增長、人際網絡擴展、社會影響力增加等回報。對於那些希望透過行動改變社會、並實現自我價值的人來說,這是一種將理想與行動結合的實踐。雖然看似「無償付出」,但這種參與同時也在為自己和未來的公共環境投資。
---
## 一些研究 insight
- Chan, R.C.H., Mak, W.W.S., Chan, WY. et al. Effects of Social Movement Participation on Political Efficacy and Well-Being: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Civically Engaged Youth. J Happiness Stud 22, 1981–2001 (2021). https://doi.org/10.1007/s10902-020-00303-y
- Social movement participation can initially enhance well-being and a sense of political efficacy.
- However, when movements fail to achieve desired outcomes or encounter government resistance, both efficacy and well-being can decline, particularly for the most active participants.
- Government responsiveness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shaping the 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well-being of citizens, especially those deeply involved in social change eff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