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租剛好 | 2022 回顧與檢討

本文以 CC-BY-4.0 授權釋出

專案目標

讓 Rentea 社群找到可以執行的方向

  1. 事:更了解潛在的使用者的樣貌,並找出合適的服務模式
  2. 人:讓非設計專業者,練習服務設計流程

我們做了哪些事、驗證了哪些假設

  1. 做過的事:
    1. 2022/11 一次實體聚會,凝聚共識
    2. 2022/11, 12, 2023/01 三次線上 miro 討論,包含確認協作設計、文獻收集 x2,每次 2-3 小時
    3. 2022/11 一次線上討論,確認小學校徵件
    4. Rentea Tue 偶爾討論
    5. 2023/01 三次線上、線下討論進度目前的感想 - ddio, Stella, aniii, PN, peace
    6. 積極參與者x8,幾乎每次討論都參與
      • 來自不同領域:都市規劃、地方創生、設計、工程、開源、行銷,每人符合 1-3 種專長
  2. 驗證了的假設:
    1. 用純線上、遠距的方式,如何進行使用者研究
    2. 參與者低度參與的情況下,如何進行新專案
      • 用「定期討論」+「回家作業」的方式,讓每個人認領一樣的工作,並由設計師帶領討論
      • 全程使用 Slack + Miro/Google Meet + 一點 Hackmd
    3. 但結果不盡理想,在三次討論後,僅產出了尚未收斂的人物誌 / persona ,雖然想往下討論,但因為發現大家習慣的收斂方式不同,進展緩慢

做得好的

  1. 大家幾乎每場活動都有到,都有做一點作業,活躍參與者 7 人,比第一間房子略多

    ddio 有因此改了幾次討論時間,讓討論間隔比較久

  2. 雖然討論卡卡的,但還是都有討論下去,沒有中途棄坑

    ddio 可能是允許低度參與的好處?

  3. 大家都同意目前討論卡關 XD

卡關的

討論卡卡的

  1. 對設計師(Stella)而言,雖然用了一整個月,但文獻收集一直不足,所以較難往下一步走
    1. 原本的期待是,可以從發散文獻裡,收集到足夠的共通點,再從共通點開始發問,或是設定可能的人物誌
  2. 對坑主(ddio)而言,原本期待至少可以用三次討論,長出能進一步驗證的假設
  3. 其他參與者的回饋:
    1. Aniii 大家有各自想關注的面向,討論內容如果沒有一開始就聚焦,後面很難維持好的品質
    2. PN 線上的討論時間一長很容易注意力越討論越渙散,主持人很難把每個人抓回來,但實體聚會我們也不好約
    3. PN 兩小時的線上討論很長,前半段覺得有趣,但到後來容易渙散
    4. Aniii 一開始會不習慣(設計方法/設計思考)前半段要先發散的這件事
    5. Peace 企劃本身的討論與收斂方向不明確,討論層面沒有從既有的範圍往外擴
    6. Peace 一邊看資料、吸收資訊、一邊討論,大家都還在想,不同專業的人,對這些資訊的知識背景不同
      1. PN 如果是自己已經知道的事情,比較容易放空

潛在原因

  1. 錯估專案執行難度
    1. 使用大多數參與者不熟悉的設計方法論
      1. 雖然大家都有做質化研究、文獻回顧的經驗,但因為訓練不同,所以認知到的「要收集什麼文獻」的定義也不同。

        像社科人習慣挑重要、觀點完整的文獻
        但設計師需要的則是廣泛,能夠理解現況的文獻(所以有重複內容的文獻也很重要)
        Claire Cheng 感覺上,大家對於怎麼收斂的想像也不同,線上溝通又對於釐清收斂操作更添困難

      2. 有人會覺得收集很多了,但對設計師來說,因為還無法收斂(待確認),所以還無法往下

        Claire Cheng我真的以為目前資訊收集的夠多了,剩下的要等訪談再進一步驗證耶(汗)

      3. 設計師過去在做多人的設計專案時,因為合作對象也都有設計背景,所以沒有這樣的落差
    2. 問題定義本身模糊
      1. 雖然在第一次討論時,大家都同意要先去掉多一點假設,減少誤判的機會,但也因此增加了收斂的難度
    3. 完全線上且低度參與
      1. 線上討論,也會增加討論的難度,像是無法同時講話、無法觀察參與者的表情感受,節奏較慢
      2. 主要規劃者與其他參與者,這幾個月都沒有多餘的心力,把缺的洞補起來

可能的解決方法

  1. 坑主 ddio 負責凝聚共識,找出參與者可負擔、可執行,而且能讓專案順利推進的流程
  2. Stella 諮詢同業後,調整目前的方案

小學校決審簡報大綱

簡報連結: https://docs.google.com/presentation/d/1ziJ5dJA7UunnvQJrdRwqaJMN4gsK2HI_6_wcQsP2Z88/edit#slide=id.p

目標:讓評審、小學校了解專案現況,包含發現、困難、檢討與未來方向

長租剛好 - 永續租屋模式的市場研究

  1. recap, why & how

  2. what we found

  3. failure & reason

  4. next step

  5. 讓租屋成為台灣的居住選擇

    1. 事:重新設計租賃權益 ->運用質性研究方法,進行文獻探討、利益關係人分析及KJ法整理資料與歸納,凝具共識及洞察市場樣貌,找出使用者光譜,並提出研究假設制定服務原型
    2. 人:建立協作的支持網絡 -> 社群共同參與研究,練習服務設計研究方法
  6. 建立協作的支持網絡

    1. 三個月,實體討論x1 ,線上討論x3 ,加上非同步協作 Miro 看板
    2. 積極參與者x8,來自不同領域:都市規劃、地方創生、設計、工程、開源、行銷,每人 1-3 種專長
    3. 挑戰:
      1. 用純線上、遠距的方式,如何進行使用者研究
      2. 參與者低度參與的情況下,如何進行新專案
  7. 重新設計租賃權益

    1. 從房屋持有、屋齡、人口、薪資、生養統計資料,了解居住需求如何受社會結構、變遷影響
    2. 整理不同類型的屋主、租屋者面對的困難
    3. 長租、購屋等不同居住選擇,與個人生涯的衝突
    4. 整理了十種居住者特質,像是想要自己的空間、享受與家人生活、窮忙、喜歡體驗生活等,尚待收斂
  8. 目前重新調整協作流程中

    1. 錯估專案執行難度,執行進度不如預期
      1. 使用大多數參與者不熟悉的設計方法論
      2. 問題定義本身模糊
      3. 完全線上且低度參與
  9. 討論中的調整方向

    1. 共識:參與者都有共事討論不順的,但也有意願持續參與
    2. 坑主 ddio 負責凝聚共識,找出參與者可負擔、可執行,而且能讓專案順利推進的流程
    3. 坑主 ddio 先整理目前成果,對外分享
    4. 設計師 Stella 重新定訂目標方向,縮小並聚焦議題範圍,後續調整目前運作流程

2023.02.11 決選現場回饋

  1. 想釐清一下這個專案是研究案嗎?成果是市場圖像描述,還是更實際地提出一些服務形式?

    是研究案,以服務設計的方法進行,規劃是先收斂出使用者的類型後,在透過服務假設來驗證可行性

  2. 好奇在收攏之後所得出的十種租客類型是什麼?

    見 Miro ,目前是根據參與者的經驗出發提出,尚待收斂

  3. 這個研究是偏向質性研究,不知道這個選擇的原因是?可不可以用量化來執行?

    因為想要提出的是,所得中位數也可負擔的租屋服務,並不存在在既有市場中,所以選擇先以質化進行,從已知的社群、資源著手,進行研究

  4. 建議可以選一些特色區域、成員感興趣的地區先在這個範圍內搜集資料。

    會以雙北都會區為目標

  5. 好齊內容產製的方向,例如會不會涉及到契約怎麼談、房東房客的關係、不同房東房客角色的關係。並且如果要注意不同角色的身分別,後續契約的內容是不是可以範本化,讓最後的專案研究成果可不可以導出一個公版。

    第一間房子已經累積不少個案解法,在長租剛好中,想要延伸出通用的解法與觀察

  6. 好奇有沒有,以及建議後續可以跟政策部門和倡議團體的溝通。

    有與芒草心、崔媽媽保持聯繫

  7. 詢問這個專案跟「租得起」這個概念的連結。

    專案的研究前提,是所得中位數也能負擔的租屋服務

Loading embed no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