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GitHub 平臺(大坑)

時間:1090222 第一次工作坊
坑主:Joannie
參與者:Joannie、Allen(WikidataTW)、蕙慈(公民老師)、孟庭、Isabel等人

Joannie(提案者)想法短述:有一個提供老師可以將教案上傳並且可以讓想要使用的老師可以參考後更新自己的教學經驗上去,讓教案像是 GitHub 平台一樣有不斷的迭代更新。

已知的可參考平台

類似的教案平台:

  1. 均一 ShareClass 分享性質。
  2. 教育大市集
  3. Wiki 教科書
  4. Wiki 學院
  5. 自由數學

維基平台介紹

目前執行方式

進行用戶研究

使用者流程研究

  • 人力需求
    • UI/UX 設計者
    • 一線教學老師
      • 包含體制內與體制外
    • 教案/教材設計者
  • 進行老師使用者流程研究與驗證

目標族群研究

  • 進行現有的教案/教材平台盤點
    • 橫向盤點所有平台並製表比較
    • 盤點平台優劣勢
    • 進一步針對本平台進行詳細產品定位

產出教案協作指南

教案協作指南與目標族群研究是否存在平行進行的可能可以討論看看 Allen

  • 針對教案產出流程進行盤點
    • 同時需要盤點出未協作所造成的痛點
  • 最佳化教案產出流程
  • 擬定可能的協作流程
  • 制定出教案協作指南
    • 除了未來可能產出的新平台同時也可以針對現有的教案協作平台進行使用者引導
  • 進行教案協作推廣
    • 針對相關觀念進行宣導

想到的問題

授權問題

  • 目前教師對於著作權的理解可能較為薄弱,使用教材可能僅能做合理使用
  • 可能需要針對教師開設開放授權課程
  • 協作必須建立在共同授權共識或是開放授權下

「大平台」問題

(chihao) 所謂「重工」不一定是「重工」,而是多元的工作方法、組織方法。我覺得如果太早統一流程,沒有處理專案治理或授權問題,沒有處理資訊專業與其他專業的差異,沒有足夠貢獻者凝聚共識的時間,反而會讓少數人衝太快,多數人回到自己熟悉的工作模式,會不會可能達不到這個專案集合眾人之力的初衷呢?

心理門檻

協作的心理門檻高於技術門檻

Isabel(揪松)建議,推動閱讀的老師在臉書上有這樣的能量。可以去詢問他們的經驗,他們不見得知道已經在協作。

商業模式

覺得有需求和有動能就先動手嘗試,只要有價值就容易找到支持基本維運的資金。g0v專案通常是以熱血開始,但有些專案發展一段時間後,就有Funder願意提供進一步發展的資源。 Isabel

第一次線上會議

time: 2020/03/07 10:50-12:00
參與人:Joannie、蕙慈、嘉豪、孟庭

Joannie: 青山國中小之後會辦使用者回饋工作坊給老師(平日),也歡迎大家參加
工作坊形式:狩野分析


平臺兩大客群:

  1. 參加教案比賽的老師
  2. 在臉書踴躍分享的教師社群(e.g. 閱讀推廣社群)

Joannie提專案的核心初衷:

  • 教案應該是、可以是動態的(版本控制)
  • 特色課程
  • 教案和教學理念分享不一定要用既有教案表格、有沒有可能更多影片等等的方式

蕙慈

  1. 可以想個方法比較完整、清楚讓第一次接觸的人快速理解我們所謂的「GitHub 模式」和優點。
  • 覺得可以舉例 GitHub 上滾動修正協作過效果不錯而且容易共鳴理解的好案例、然後如果教案用這種模式的話可能會是怎麼樣
  1. 在做使用者研究的過程中可以稍微注意:教師的個性(可能保守、容易接受不那麼好用但行之有年的規範)、即使都是可能會有不同兩端
  • 固定的教案
  • 非制式教案

孟庭手上有名單!(這個紀錄也太斷章取義了XDD)XDDDD

參考2019年底108課綱研討會上分享的講師名單


(蕙慈這兩三天有空再整理今日發言)
(好像不小心也快整理完了剩一點點😅但還沒放回上面脈絡)

  1. 對公民學科中心那個平台簡短心得
  2. 可能的兩種客群(來分享的使用者)-
    1. 既有教案格式:已有參與學科中心相關研習活動有產出,或者積極參與新課程計畫教案比賽等(需要使用既有教案格式或很上手很習慣)
    2. 非既有教案格式:臉書社群或其他地方 freestyle 用照片/影片和簡短心得分享
  3. 即使都是很願意分享的老師,也可能有較資深或已經習慣既有模式且感受到其用處 以及 新加入、對制式陳規不滿意的熱血新鮮人老師 使用者需求可能不同 如果有稍有衝突處…
  4. 建議可以盤點:
    1. 各學科既有教案分享平台
    2. 各單位組織既有的線上教學影片或是教學成果呈現的平台
  5. 如果有可以幫助老師更容易的且過程更人性化的產出教案的功能(包含發展歷程的暫存、修正、新增,跟最後的匯出成需要的表格模式),或許是一種解決痛點,還能兼達到把教案資料結構化(方便瀏覽檢索研究等等各種好處)的一個功能!
  6. 長遠一點可能可以發展的:教案共備產出的挖坑跳坑(跨校跨區找到對相同主題想一起發展教案的老師,突破學校以及區域限制的線上共備媒合)

第二次實體會議

時間:1090314 hackath38n 第參拾捌次在家黑客松
坑主:Joannie
參與者:孟庭、嘉豪、JHow、Kei Liao

想法記錄

初期先用 GitHub 嘗試,確認延伸需求再另開發?
純文字版本控制用 HackMD?


過去寫教案的方式多是使用 Micro$ost Word,嘉豪做了一個初步的網站 prototype,老師填完表格後就會生成一份固定格式的教案。

技術面計畫

短期目標

  1. 討論教案格式
    • 整理108課綱中,各領域核心素養的資料
    • 看要採用何種模式(DropBox paper, Google docs, notion, hackmd…)
  2. 完成教案編輯功能
    • 讓老師能用好操作的模板生成一份教案,降低門檻
  3. 分配工作
    • 這些應該都要規劃好要怎麼執行

中期目標

第一階段個人編輯教案的功能完成後,開始根據需求開發多人線上社群。(這裡會開發哪些feature還只是暫定,需要做足前面提到的各種平台研究)但大致的方向為:

  1. 教案分享
    • 提供平台讓每個老師發布自己的教案、搜尋自己想要的教案
  2. 教案協作
    • 設計一套協作模式提供平台上的老師可以合力完成教案
    • 需討論協作模式(要如何融合git, hackmd, paper等不同工具的功能來符合老師的使用習慣與需求)

課綱核心素養

整理資料: Google SpreadSheet

之後建立API,可能會長這樣:

[{
    科目: 國語文,
    對象: 國小,
    素養:
    [{
        代碼:"數-E-A1",
        描述: "巴拉巴拉"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