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wned this note
owned this note
---
tags: vTaiwan
---
# 20251008 實體小松
時間 Time :19:00 - 21:00
地點 Location :實體-[NPO Hub](https://share.google/4e6GxeLtWboVcV93c) 202 室 / 線上 Online
參與者 Participants:
線上參與連結 Online Participation Link: https://www.vtaiwan.tw/jitsi
(請用Google登入以參與視訊並啟用轉錄功能)
活動報名連結:https://luma.com/jfwmy23l

本週實體小松錄影: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1QcQ__ZI5UI9pQZ8eF0bOZEFxCvpT22s/view?usp=sharing
::: success
## 專案儀表板:目前 vTaiwan 社群在進行的事情
以下是 vTaiwan 目前正在進行的幾個不同的專案!如果有興趣,可以在取得共筆編輯權限後+1,或者是
1. [vTaiwan議題小聚](/GUe0KXMsQBC-6KTIUPBVnA)
- 適合對審議、公共討論有興趣的人加入
- 活動咖的最愛
- 如果有公民團體與組織想要合作也可以看過來!
- 目前也在進行 [AI 用於數位公民參與經驗](/nJUYukWFSWuEsG-XQalHcA) 的收集!
2. [vtaiwan x Tech for Good Asia 合作](/PdvNjkLlSd-WytXN_otWbQ) 計畫
- 預計會討論人工智慧相關議題
- 需要研究與分析人才
- 想要貢獻議題或意見這邊請
3. [vTaiwan 網站改版,啟動!](/Q3_hgovyRHusEq8-3nomPQ)
- 目標是打造新的 vTaiwan 網站
- 結合 blog、媒體資源、活動發佈、建立線上活動與討論等功能
- [vTaiwan 網站更新後的治理機制](/HxWF11d4Tz-AfHb3yjwQKg)也在建立中
- 讓不會寫程式的人也可以加入貢獻者!
4. [vTaiwan 主視覺更新](/UqGh6pAUTwuNFr1RE21Rtw)
- 目前已經設計完成!
- 會發佈到新的網站,並在社群媒體上完成更新!
5. [Frankly 測試](/HVEdPVQqQHqVwvFECg7sRg)
- 目前正在測試一個新的線上會議
6. 如果想要提案怎麼辦?
- 目前的 vTaiwan 很歡迎與數位工具相關的公共討論!
- 如果想要成為協作者或者是貢獻者,我們正在努力讓說明更清楚,介面更友善!
:::
## 活動介紹與緣起 Introduction of the event
### vTaiwan 社群介紹 Introduction of vTaiwan
- vTaiwan 社群目前由一群熱衷於探索與研究數位工具應用於大規模政策參與的志願者共同營運,其前身為台灣政府與 g0v 零時政府合作的公民科技專案,曾經利用數位工具完成多次大規模的公眾參與。後來因為疫情與其他因素專案曾經沉寂,不過在 2023 年社群成功參與 OpenAI 的 Democratic Input to AI 計畫,重新恢復活動。現在的 vTaiwan 社群持續與 NGO 合作,透過數位工具的應用,結合審議民主討論,期待能夠找到新的審議討論與意見徵集方式。目前社群每週三晚上都會舉辦線上聚會,也會不定期舉辦實體活動。本次的實體活動便是其中一例。
## 講者介紹 Speaker Info
### Carlo Michaelis from [Open Evocracy](https://openevocracy.org)
- Carlo Michaelis 是 Open Evocracy 的創辦人與研究者,長期關注如何運用數位科技來強化民主治理。他的工作結合了 集體智慧(collective intelligence) 與 人工智慧(AI) 的研究,專注於設計能支撐 大規模審議式決策 的平台與工具,讓更多公民能以更公平、透明且具包容性的方式參與公共議題。他也曾與政府、非營利組織與學術社群合作,推動跨國與跨領域的民主創新實驗,持續探索科技如何協助社會在快速變動的時代中作出更有韌性的決策。
- Carlo Michaelis is the founder and researcher behind Open Evocracy, with a long-standing focus on leveraging digital technologies to strengthen democratic governance. His work bridges collective intelligence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oncentrating on the design of platforms and tools that enable large-scale deliberative decision making and broaden civic participation in fair, transparent, and inclusive ways. He has collaborated with governments, non-profits, and academic communities to advance cross-border and interdisciplinary democratic innovation, continually exploring how technology can help societies make more resilient decisions in a rapidly changing world.
### Peter Cui from [vTaiwan](vtaiwan.tw)
- Peter 目前擔任 vTaiwan 社群的社群協調人,長期投入於數位民主與公民科技的實踐。他與 vTaiwan 社群共同推動多場議題小聚與跨領域協作,致力於透過科技工具與開放討論,創造更廣泛與多元的公共參與。2023 年,他帶領 vTaiwan 獲得 OpenAI Democratic Input to AI 計畫的國際獎助金,開啟台灣首次聚焦人工智慧治理的跨利害關係人審議討論;2024 年起,他更與台灣網路資訊中心(TWNIC)合作,舉辦一系列結合 AI、網路治理與數位人權的 deliberation 活動。他同時也是多項國際合作計畫的參與者,持續推動台灣與國際社群在數位民主、AI 治理與公民參與上的交流與實驗。
- Cui Jia Wei is the community coordinator of vTaiwan, actively engaged in digital democracy and civic technology initiatives. With the vTaiwan community, he has organized numerous issue-based meetups and cross-sector collaborations, leveraging digital tools and open dialogue to foster inclusive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2023, he led vTaiwan to secure international support from the OpenAI Democratic Input to AI program, launching Taiwan’s first multi-stakeholder deliberation on AI governance. Since 2024, he has collaborated with the Taiwan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 (TWNIC) to host a series of deliberations on AI, internet governance, and digital rights. He also participates in international projects, advancing Taiwan’s role in global conversations on digital democracy, AI governance, and civic participation.
## 分享內容
### Open Evocracy
- https://presentation.evocracy.org/vtaiwan.html
### vTaiwan
- https://docs.google.com/presentation/d/1yTwszHcPyjKTwv_3d6RDIDxvQfdOU_Uof2gZzs2MEBc/edit?usp=sharing
## 討論 Discussion
## 轉錄逐字稿與AI大綱
- 逐字稿轉錄:MacWhisper + large V3 Turbo。
- 有請 cursor AI 來轉換繁體與簡體。
### 逐字稿詳情
https://www.vtaiwan.tw/transcription_detail/20251008
### AI大綱
## 第1部分
**第1/6段內容重點摘要**
1. **會議開始與參與者問候**
- 主持人與線上/線下與會者互相打招呼,確認大家能聽見、看到畫面。
- 測試相機與麥克風功能,確認設備能捕捉到臉部與聲音。
2. **技術測試與支援說明**
- 進行畫面與音訊切換測試,確保參與者可以共享螢幕與切換視角。
- 若出現技術問題,現場會請達士(技術支援)協助解決。
3. **會議流程簡介**
- 會前說明將使用中英文說明會場規則與流程,之後交給講者發表。
- 提及會議中會有線上與線下同步參與的安排。
4. **參與者自我介紹(部分)**
- 有參與者簡短說明自己來自英國,持有,因家庭與學業因素來台。
- 另一位參與者說明在倫敦、牛津、大學等地的學術背景與活動經驗。
5. **社群空間與資源說明(開始)**
- 介紹本次活動所使用的社群空間(G0B 社群、NPO Hub 202 號場地)。
- 提到該空間可低成本供開源專案、黑客松等活動使用,並有 QR Code 可連結更多專案資訊。
6. **會場後勤與使用守則提示**
- 垃圾請自行收拾、使用插座時保持線路整潔。
- 需要使用洗手間或飲水機時,指示方向(右手邊門出入口)以方便參與者。
> **總結**:本段主要完成會前的技術測試、參與者問候與簡短自我介紹,並說明會場的社群空間定位與基本使用規範,為接下來的正式講者分享奠定順暢的環境與流程基礎。
## 第2部分
**第 2 段重點摘要**
- **感知/整理(sense‑making)流程**:在傳統或線上議會中,參與者產出大量文字、筆記、圖表等資訊,之後由專家或 AI 幫助「整理」成可理解的總結。
- **AI 書寫的會議摘要**:已有工具可把智慧手機或會議軟體當作「錄音器」,自動生成會議要點、概念樹或論點結構。
- **優勢**:
- 迅速提供概要,使小團體能快速檢視是否遺漏了某個論點或主張。
- 允許使用者手動校正 AI 的錯誤,保持一定的可控性。
- **局限與風險**:
- AI 是「黑箱」:我們無法得知它為何刪除或保留特定內容,會議摘要的透明度不足。
- 在大規模(如上萬人)情境下,難以手動驗證或修正缺失,容易產生資訊盲點。
- **結論**:
- 在小規模討論中,AI 整理是有價值的輔助工具;
- 但在大型聚合或決策過程中,需特別留意 AI 摘要的可信度與可追溯性,避免重要論點被隱藏或誤解。
## 第3部分
**第 3 段重點摘要(關於集體意圖研究與決策原則)**
- **多樣性是關鍵**:保持討論中的觀點多樣性,可避免過於狹隘的視角,提升最終方案的質量與創新可能。
- **獨立的想法收集**:在群體討論前先收集每位參與者的獨立意見,防止前期發言者的觀點對後來者產生社會影響,避免重要想法被淹沒。
- **去中心化的聚合過程**:決策的彙總不能由單一中心權威主導,否則會被上層政治力量或其他外部干預所否決,減損成果價值。
- **小組效率高於大群體**:將人員分成規模較小的工作組,可提升討論效率與共識達成速度。
- **共識與團隊智慧**:當小組成員的準確度相近時,整體小組的決策表現往往超過個別最優者,說明「團體智慧」在解決問題時的加乘效應。
- **結合以上要素的設計理念**:任何可擴展的決策機制(如後續提出的「Hypocracy」)都應把上述研究結果納入,以確保決策既具多樣性、又能高效、去中心化且能產出高品質的共識方案。
## 第4部分
**第4段重點摘要**
- **分層代表制的規模效益**
- 只需 5 層即可整合 1,000 個參與者的想法, 13 層即可處理 1,000,000 人。
- 每層都是「討論」而非單純投票,保留審議性。
- **治理模式的兩大面向**
1. **以程式/演算法治理(Governance‑by‑Code)**:使用演算法自動化民主決策流程,未來可能結合區塊鏈,但目前技術尚未成熟。
2. **程式本身的治理(Governance‑of‑Code)**:決定平台所有權與規則的機制。提出兩種概念:
- **社群參數(Community Parameters)**:使用者投票決定平台參數,系統自動適應。
- **以程式編輯器進行決策**:社群直接在程式碼層面提出、投票、討論變更,最終自動部署,確保平台變更全程民主化。
- **防止商業濫用的警示**
- 新的民主工具若被大公司商業化(如 Google、社交媒體、AI 或區塊鏈公司),可能被套用於獲利而非公共利益。
- 必須提前思考如何設計「安全」且防止被濫用的制度。
- **目前的研究與實驗**
- **Advocacy Protocol**:已撰寫抽象論文,即將發表。
- **小規模實驗**:與台灣合作,針對小型組織測試決策流程,預計明年完成實驗報告。
- **AI 代理人模擬**:利用大型語言模型(LLM)模擬討論,提前測試參數、極端情況,降低實驗成本。
- **區塊鏈治理探索**:正在開發基於代碼治理的民主平台,目標是讓每一次平台更新都必須通過民主程序。
- **未來方向**
- 建立一套抽象化的「民主協定」框架,讓各種具體工具(線上討論平台、區塊鏈、AI 輔助)都能在同一協議下運作。
- 逐步將「民主」從傳統概念轉向「可程式化、可擴展的協商過程」,並持續探討 AI 在審議過程中的正向與負向影響。
## 第5部分
**第5/6 段重點摘要**
- **AI 輔助意見表達**
- 使用 AI 根據使用者習慣自動生成一句式意見,降低產出公共意見的門檻。
- AI 可先為五項提案寫出摘要,讓參與者不必從空白文件開始,減少工作負擔。
- 人類仍保留最終審核與修正權,AI 只扮演輔助工具的角色。
- **社群與專案概況**
- **WebRest**:以數位工具促進公共討論的社群計畫,每週線上聚會一次。
- **vTaiwan**:公共‑私營合作平台,最初由政府與公民科技社群(如 Gauvero)共同推動,現階段較少與政府直接連結,保持開源、易於自我復原。
- 2023 年後因疫情活躍度提升,2023 年獲得 OpenAI 「民主輸入 AI」補助金,持續探索 AI 風險治理與民主參與的結合。
- **測試與推廣多元數位工具**
- 每周聚會邀請來自全球(瑞士、英國、美國等)的研究者與實務者分享最新文章與工具。
- 與 **People Powered**、**Deliberative Democracy** 等組織合作,探索如 **Agora**(瑞士公共投票模擬工具)等平台的使用情境。
- 針對不同族群(長者、青年)設計客製化參與策略,強調「多元」與「多方利害關係人」的參與。
- **Issue Meetup(議題聚會)流程**
1. **前置意見收集**:利用 Polis、Google Form 等工具廣泛收集民眾看法。
2. **線上/實體混合討論**:在實體或線上舉辦面對面對話,促進多元觀點交流。
3. **意見可視化與整理**:會後以圖表或摘要方式呈現討論結果。
- **近期聚焦議題**(2024‑2025)
- **線上公共審議的可行性**
- **台灣 AI 法規制定**:台灣即將通過第一部 AI 專屬法規。
- **線上詐騙與掃描問題**:與 TWNIC 合作提供場地與資源,探討防範與公共討論。
- **AI 內容審查**:研究 AI 在內容審查中的應用與挑戰。
- **核心理念**
- 透過 AI 減輕文字創作與資料彙整的工作量,提升參與門檻。
- 保持開源與自我復原能力,避免過度制度化或依賴單一政府主體。
- 多元、包容的參與方式是大規模民主參與的關鍵。
## 第6部分
**第6段內容重點摘要**
- **AI 內容審查的挑戰**
- 社群平台上大量上傳的資訊需要 AI 來過濾歧視、仇恨、兒童色情等不當內容。
- AI 會產生 **偽陽性**(誤判正常內容)與 **偽陰性**(漏判違規內容),因此必須劃定「適當」與「不適當」審查的界線,這在台灣是重要議題。
- **本計畫的參與流程**
1. **線上/線下討論**:先透過社群討論形成種子問題,再訪談收集多元觀點。
2. **意見徵集**:線上平台收集公眾意見。
3. **議題面對面會議**:結合數位工具(Microsoft Teams、Mentimeter)進行混合式參與,實時記錄、投票與視覺化結果,讓在場與遠端參與者同步決策。
- **AI 讓討論更具動態性**
- 傳統討論結束後才產出新報告,耗時長。
- 本計畫把會議逐字稿、即時投入的意見匯入 AI 模型,於會議進行中即時生成、調整討論稿與結論,實現「即時、動態」的審議 facilitation。
- **案例:防詐騙治理模式的多元意見**
- 問題:防詐騙應由企業自律(voluntary)或政府強制(mandatory)?
- 初步調查結果:26% 強烈不同意、30% 不同意、約90% 持中立/不確定(具體比例有重疊)。
- 討論後結論:最理想的做法是 **政府‑企業合作**:
- 政府建構法律框架與懲罰機制,提供企業行動的法律依據。
- 同時設計激勵措施,鼓勵企業投入防詐資源。
- 這樣既避免自律不足,也克服政府規範過於僵硬、無法因產業差異彈性調整的問題。
- **AI 在審議民主中的可能角色(哥倫比亞大學第一修正案研究所)**
- 三大核心要素:**廣泛參與**、**政治平等**、**有意義的討論**。
- 以往只能在三者間妥協;AI 有望同時兼顧:
- 大規模參與(降低參與門檻)。
- 保護少數意見、避免多數霸權。
- 結構化、去情緒化的意見整合,提升討論品質。
- 同時提醒 AI 的風險:模型偏見、無法正確解讀在地語境。
- **本土語境的 AI 誤讀例子**
- 「車手」在台灣指的是詐騙集團的外包「底層工作者」,而 AI 只把它解讀為「基本工人」,導致意見被錯誤淨化,顯示 AI 在本土詞彙與文化理解上的不足。
- **未來發展與信任建構**
- 需要更 **多元、在地化的訓練資料**,提升 AI 對不同族群與語境的辨識度。
- 加強 **透明度與可解釋性**:向參與者公開 AI 使用的 Prompt、輸入資料、產出過程,讓使用者能自行驗證與複製結果,建立審議過程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