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ckMD
    • Sharing Link copied
    • /edit
    • View mode
      • Edit mode
      • View mode
      • Book mode
      • Slide mode
      Edit mode View mode Book mode Slide mode
    • Note Permission
    • Read
      • Only me
      • Signed-in users
      • Everyone
      Only me Signed-in users Everyone
    • Write
      • Only me
      • Signed-in users
      • Everyone
      Only me Signed-in users Everyone
    • More (Comment, Invitee)
    • Publishing
    • Commenting Enable
      Disabled Forbidden Owners Signed-in users Everyone
    • Permission
      • Forbidden
      • Owners
      • Signed-in users
      • Everyone
    • Invitee
    • No invitee
    • Options
    • Versions
    • Transfer ownership
    • Delete this note
    • Template
    • Save as template
    • Insert from template
    • Export
    • Google Drive Export to Google Drive
    • Gist
    • Import
    • Google Drive Import from Google Drive
    • Gist
    • Clipboard
    • Download
    • Markdown
    • HTML
    • Raw HTML
Menu Sharing Help
Menu
Options
Versions Transfer ownership Delete this note
Export
Google Drive Export to Google Drive Gist
Import
Google Drive Import from Google Drive Gist Clipboard
Download
Markdown HTML Raw HTML
Back
Sharing
Sharing Link copied
/edit
View mode
  • Edit mode
  • View mode
  • Book mode
  • Slide mode
Edit mode View mode Book mode Slide mode
Note Permission
Read
Only me
  • Only me
  • Signed-in users
  • Everyone
Only me Signed-in users Everyone
Write
Only me
  • Only me
  • Signed-in users
  • Everyone
Only me Signed-in users Everyone
More (Comment, Invitee)
Publishing
More (Comment, Invitee)
Commenting Enable
Disabled Forbidden Owners Signed-in users Everyone
Permission
Owners
  • Forbidden
  • Owners
  • Signed-in users
  • Everyone
Invitee
No invitee
   owned this note    owned this note      
Published Linked with
Like BookmarkBookmarked
Subscribed
  • Any changes
    Be notified of any changes
  • Mention me
    Be notified of mention me
  • Unsubscribe
Subscribe
--- tags: web3 --- # da0 面談筆記 # 坑主小聚 interview notes from the past 坑主小聚:https://g0v.hackmd.io/@jothon/confkeng2020 # @analeigh interview notes CC by 4.0 我很早就聽過,過去也參加過相關的活動 現在是揪松團的職工 積極參與是一年多前(去年八月) 過去是藝術產業的,對跨領域的合作很有興趣 剛開始還是有很多不熟悉的地方,進來的時候是第九週年,社群剛開始的動能是很高的,但我進來的時候加上疫情,也沒有實際見證過大型協作現場的氛圍,一年多來很多參與者覺得社群動能在下降 社會氛圍滿大的影響,十年前有學運,有很強烈的動機,後期因為疫情很多都轉線上,近期大部分是天災,除此之外比較沒有社會氛圍的動機 或多或少有做到跨領域的事情,有在做相關經驗專案的人,在這個社群可能會獲得最珍貴的東西 也算是對公民相關社會議題更有興趣,更偏向藝文 主要在 Slack 上或大松現場交流,或是有其他活動邀請會聯繫參與者 主要是策劃活動,揪松團還有一些其他外部合作,專案管理 近兩年以來開始籌辦零時小學校的活動 去年開始的 g0v Podcast 大部分參與方式是我跟大家提出想法,剛好搭配十週年,其他都是參與其他人的專案 工作參與 參與活動不太需要激勵,老顧客會拉老顧客,形成互相邀請推薦的平台 會滿希望關注藝文議題的,有很多數位轉型的應用,滿希望看到科技藝文的結合 痛點:揪松本身的工作很忙,要再去做激勵社群的工作要看工作的忙碌程度 激勵社群可能會舉辦一些小型的活動,主題性的,邀請特定領域的工作者請他們跳坑看看。 小松叫桐花松 地點在苗栗南庄,可能會結合一些當地的導覽,有點像校外教學,大家去學習,也有在現場提案 可以很實際看到實例,貼近實務工作,直接獲得回饋跟經驗交流 剛開始走邀請制,但也有開放一般人來報,本來就在關注環境議題的人 上次有邀請一些發出自主專案的人 動能其實是很關鍵的點,web3 可能可以解決的方法,他可能不會只是單純的幫忙,要花很多時間,社群需要很多志工的幫忙,除了一些社會參與性的動力外,還有什麼其他動力,不要只是靠人治,因為有關係才互相幫忙 我很好奇影響力證明它可以發揮怎麼樣的效力。 以太已經 merge,解決很大部分人對區塊鏈的顧忌,因為耗能環保。 大型鍊在轉型是個好的起點。 還有另外一個點是大部分 web3 的社群本質跟精神不太一樣,還是需要想想治理機制怎麼符合 g0v 這樣的社群,資訊傳輸上透明,但真的是完全透明的嗎? 之前有在討論要不要用 Discord,本身覺得他也滿不錯的,但還是滿仰賴,如果非管理人員可不可以開,即使作為維繫社群的工作小組,Slack 可以開自己的頻道,金流的方面要怎麼更好的呈現,要更融入 web3 的技術 可能攸關到整個社群參與者的決策的時候,影響比較大可能是金流的部分。 現在大部分社群的專案是跟開放文化基金會合作,協作專案處理金流,減緩了滿多人,也不會參與到社群治理。 # @hcchien interview notes CC by 4.0 我是 g0v 開始的時候就一起進來,在這之前 g0v 是 12 年,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在 opensource 的社群,當時已經認識 clkao 他們非常久了,不太需要多餘的 motivation 去 driven,就跟著一群人一起進來。 clkao au 9幾年就開始 cowork 那時候就想成另外一個 open source projects 14 年第一次 summit,我是發起人,12~14 年是比較深度參與的 早期作空污的資料,或是環境相關的資料 14 年 summit 辦完就慢慢淡出,但也不是完全沒有參與 到 15 年從網路業離開,去媒體業,比較算是從 g0v 的角度把公民科技帶進媒體,比較像是 bridge 15 16 更多計畫會跟 g0v 合作,延續了 g0v 14 年做政治獻金的計畫,用媒體的資源更擴大,做完整,把 model 變得更多人更大範圍 所以跟 g0v 保持聯繫,想到會參加大松 參加專案,因為爬資料比較可以上手,前端就不太會去碰,比較是做 g0v project 示範的東西,嘗試去爬各式各樣的資料,環境議題比較有興趣 大部分是協助者的角色 還沒進到媒體之前,大部分都是參與者 發起就只有 summit,因為早期在社群都在辦 conference 13 年 clkao 就說應該辦一下年會,就問了我,當年有點忙忽略建議,14 年有太陽花,所以就辦了 summit 媒體身份後就會發起比較多專案 近媒體後角色就很不一樣,近媒體之前都是個人身份參與,到媒體之後都是希望把群眾協作的部分包進媒體報導等,比較是從媒體的角度或身份看這件事 社群對媒體角色的想法,我認識社群裡的人不會有特別的想法,政治獻金就是 extend 社群做的事,早期的專案有開花結果的感覺 我的身份也比較像長期的身份參與者,也不會去做社群覺得不該做的事 2020 年的總統大選事實查核,打逐字稿等協作內容對社群參與者來講是熟悉的,議題也是大家關心的 14 淡出的原因是因為辦 summit 有點累,想說要休息一下,一年左右就比較少參與社群活動,比較可以參與的時候就已經進到媒體了,那時候想的就是 g0v 的專案可以怎麼擴大,或是 g0v 的專案怎麼讓更多人可以了解,會想影響力是什麼。 影響力現在還是滿重要的點,我們做這麼多專案是不是只有自嗨,對很多參與者都是有幫著且有需要的 現在扮演角色,我其實有點是觀察者,持續在作橋樑的角色,在社群裡面找到新的有趣的項目,社群參與推動外有沒有可能把它做大,更全面。 可不可能用媒體的立場或力量影響更多的人。 另外一部分是我跟我們 team 做專題時,會去思考有哪些事是我們覺得該做,但單一媒體或很多媒體不一定做得出來的,也許可以透過群眾協力去做到的,比如說總統大選的事實查核,找公共電視拿到候選人公開談話的錄影帶,但影片量太大,即使找十家媒體也沒有辦法,就先建立好工具,Google form 來 g0v 提案,每二十秒一個 clip 來 g0v 提案,希望大家幫忙打逐字稿,後面才能做 mark,才能做查核 下個月大松可能會提提案,今年十一月所有候選人的政見,選舉公報雖然有,但大部分政見其實不在裡面,且沒有電子資料,會希望大家來幫忙搜集政見,也不可能找到所有候選人,六個縣市還有可能,24 個太多,所以提案 上次讓 user 打逐字稿的時候可以打自己的暱稱,貢獻最多時間的貢獻者會有芳名錄(會在專題底下露出) 這次還在企劃中 痛點:參與專案沒有什麼太大的痛點,參與的心態很像參與 opensource 的項目,我可以從這拿走資料或 source code,也可以走向不一樣的時候可以把東西 fork 出去,這個部分不管是文化或習慣都很熟悉,都知道最差可以獲得或拿走什麼東西,這部分是還好,看這十年 g0v 的變化有滿多變革,人會來來去去,有人跟人之間的摩擦,可以理解這是有人的地方就會這樣,回到 web3 這個題目,去中心或多中心的治理,目前想到最需要解決的。 想像中的治理,譬如說粉絲頁的貼文是需要 approve 的,不管是流程還是機制,還是某種程度的中心化討論出來的,治理角色有沒有辦法更公開透明的說,到底誰可以去做粉絲頁的管理員,對一般人來說無法參與。 通常阻止有影響力的原因通常可能是,目標怎麼擴及接觸到更多的人,這是目標,但目前在社群裡不太有什麼樣子的驅動讓更多人來參與,缺參與的人。大部分的時候是缺資料協作的人,做專案的時候把協作的門檻降到很低,只要查資料的人就可以來做 就我自己參與者的經驗沒有太多出現問題的狀況,但有聽到專案在 run 的時候,會遇到的問題是大家投入的狀況不一樣,所以會產生設計工程師投入的程度不同,協作有落差,比較好的解決方法是有更多備用的人,比較差的是整個專案就完全不動,兩三個禮拜都不動專案就容易 fail 現在還是會找有興趣的題目,又有一點幫助的就會試試看,有誰參與不會是最大的重點 資金:Summit 有贊助,贊助的情況是找對 Opensource 比較友善的公司,很多是 clkao 跟 IPA 找的,就是對幫台灣好有興趣的企業。場地、食物、講者、設備(口譯機),工作人員大部分都是志工。 對大部分參與的人來講,比較不會去討論或考究資金的使用方式,Summit 幾乎都是會有非常多的志工,各組都滿清楚整個資金的使用方式,所以到目前為止對資金有疑慮的說法。 有些專案對資金是有需求的,我自己參與的是沒有需求。通常跟資金相關需求就是這個專案要長大,但我參與的都是相對比較初期的專案。 比較常來往都是比較初期參與的,summit 辦完 15 16 後參與的接觸的機會也比較少。 老朋友的聊天大部分也都在公共議題上。 Web3 看起來是有滿多可能性的,擔憂的是怕為了 web3 而 web3,這幾年還是有持續看 web3 的發展,前兩年的 NFT 有點炒作發的比例比較高,我覺得拿 web3 做社群治理應該是好的方向,只是拿來發 badge 就會覺得是不是有必要,不會想把外面 web3 外界的發展直接搬進 g0v,感覺就是個災難。 # @Tiff interview notes CC by 4.0 2020 零時小學校孵化,入選後才真正進來 g0v 當時不太知道怎麼參加,之前是 Bess 推坑 今年 Bess 離職,覺得我滿適合,有教育背景 之前偶爾會到 g0v 看一下,參與過疫情足跡的專案 我大三到畢業都在公關公司,做健康教育傳播,大四畢業去了一趟美國,剛好都跟教育相關,回來還是沒放棄夢想,後來就到實驗學校,可以以學生為中心設計課程 實驗教育的老師當了快四年,主要都在青少年,後來考慮念研究所,去了美國一間民主教育大學。畢業後進 g0v,有答應丁老師進入學會,跟政府的關係很好,做世代傳承就一起做。此外也在做島島阿學的專案、台灣實驗教育合作社,協助實驗教育工作者做工作媒合、權益保障、終身學習和身心支持。 剛進零時小學校一開始方向是 Isabel 跟哲瑋主導,逐一討論各個項目,哲瑋跟 Isabel 是大方向,比較偏共識決,當時還是以資深的人為主,細節比較是我自己會做主導,重大決定會在週二會議討論,或是在 Slack 上討論 Slack 上的決策通常都是比較即時決定的,或是比較小的,比較大的通常在會議上討論,因為細節有很多,自己做的決定相對比較小一點點(課程設計等等)。大的會議通常會先開個共筆 > Trello https://trello.com/b/f8gWnjeC/g0v-jothon-organizer 新想到的任務會先開一張卡,把連結貼上去 還沒要做的事就在 Slack 或會議裡討論,變成一件任務才會上 Trello 零時小學校團隊:目前只有我而已,其他是揪松其他夥伴來幫忙。另外有時候也會有社群夥伴來幫忙。 在實驗學校的時候會參加國際民主教育論壇,有點像過了七到十天的民主生活,有固定議程但也有 open space 的機會,討論公約,新的一種民主模式,對民主教育有興趣。背後更希望推動民主教育,有些人會跟政治掛鉤,教育界談民主教育覺得只是公民課。滿少人在台灣談的。 剛接觸 g0v 滿驚豔的,模式可以放在民主教育現場。 教育不該只是在教育裡被討論,而是生活的一部分,覺得生活及教育,社會及學校,社會各個面向都可以做教育,內容會更多元豐富。 從非教育來切影響力也會滿大的。 會覺得很有希望,今天不是只有在教育界的人在意而已,而且還能付出行動,尤其 g0v 大家都有正職。 青年世代跟政府的連結不深,自己可以做一些事情,當時跟政府合作比較緊密。 痛點:陪伴更多人去知道自己把自己看到的社會問題轉為行動,學生還不知道分析問題跟解決方案,困難的點是這些是不夠的,目前只能先分享各專案的協作方法,g0v 專案通常不會做到這麼細,也就是沒有人可以帶學生分析問題和提解方,但學生是需要的。只剩下自己能帶但自己也不是專家,也在想怎麼跟外部人才結合,小學校如果可以形成教育圈的 g0v 是件很美的事,但因為不是生活常用的工具 slack hackmd 所以學完就沒了。g0v 其他夥伴不是教育背景,因為教育問題需要外界夥伴的想法 資金:多數是 Isabel 在幫忙處理募款,使用上講師費就是業界平均多少就多少,有新的費用團隊就會來討論怎麼用比較合理,不是每項花費都要問誰才能做 揪松團募到的款自己決定怎麼使用 黑客松早期都是志工在籌劃,揪松後來才成立,對當有太多職工志工可以做的事情就變少,有 Pay 其他人就不做了,變相用車馬費等補助志工 外包給社群是讓社群有參與度很重要,也讓社群知道我們在幹嘛 當揪松團的計畫有明確時間軸就傾向外包,如果沒有時間線就會社群 講師:專案是有對外募款的,最簡單的激勵是有 Pay 的,這群人也在乎教育,覺得把 g0v 經驗轉換成課程是重要的,也要對捐款給我們的人負責,先找適合的人再向整個社群詢問,教育界的人也會來教教學設計(社群夥伴回饋也很不錯),但實踐的人可能沒有這麼多,只有兩三位可以教案寫得很明確,因為大家時間與心力有限。在和講師互動時,共筆要清楚,講師通常也是社群比較深度的參與者。 滿多講師都是遲交的狀態,如果真的不行的話也不希望給夥伴負擔這麼重,那這堂課就會先不開,遲交型或做不到就會讓事情對他比較簡單一點 有講師直接消失,那還在想要怎麼處理 Isabel 有提醒不要讓社群參與者太累,會影響到參與度 g0v在乎人,而不是單純在乎事 #edusch001ing 一定會放棄的可能原因:教育現場已經有一定的能力跟思維把問題化為行動做專案的時候,小學校就不一定要做這件事,越來越多人都在帶,小學校就不一定要做這件事。個人如果很明確有下一步想做的事情,就會有個人抉擇(一年一簽) 對「美」的定義:對民主社會的精神面向,共好精神是一種博愛,愛的藝術這本書,把別人看成是生命共同體的概念,博愛與責任,近期很重視創造一個什麼樣共好的群體,對於自私自我敏感度很高 個人:擅長也想發展的角色是橋樑這樣的角色,g0v 有太多各式各樣的人在裡面,跟我自己想要發展的人生角色很像,也連結到一些資源,可以幫我把這角色講得更完整一點,自己在教育界也有很多資源可以連結 曾想過教育幣這件事,獲得資源的方式希望可以更多元,機制上怎麼避免成為另一種資本主義的模式,畢竟取得的方式可能只有幾種,關於生存時大家的參與動機會會改變,意義性不太一樣 『民主是經濟』 年輕人怎麼看 g0v 這件事:有一群人覺得 g0v 有趣,有沒有自由度跟平等度,太多的權威性敏感度是很高的,可以貢獻所長並行動。 年輕人在意的價值:自我價值感、平等自由、歸屬感、好玩 觀察 g0v 有部分夥伴是比較無法融入主流社會的,會感受與回饋 g0v 是歸屬與取暖的地方 溫暖與包容,這個開放度跟接納度是難能可貴的,但現在這樣的社群有很多,怎麼把青年的社群經營好是個難題 我們需要講忠誠度嗎?如果講自由,忠誠度是不是只是枷鎖? g0v 有很多大學生的參與,會一直留下來的沒有很多,例如參與島島阿學的學生不見得會對外講自己的這個身份。 # @雨蒼 interview notes CC by 4.0 一路以來比較像是個孤狼(選擇逃避跟人太多的溝通,做多了傷感情,但其實摩擦也沒有太多) 專案一種是一堆人的 另一種是一個人打死不退的坑 一般會選一週可以做完的事 工作、有小孩所以時間比較少 主要大活動的時候出現,主要聊天互動 G0v 有一件事是好處也是壞處,他是允許別人棄坑的,也不會太苛責這件事 這個狀況沒有這麼喜歡,所以我至少自己的專案要做到一定程度 G0v 是一個專案競逐工程師的場地 ex. 地震,現在 COVID19 大家就興致缺缺 有些是打死不退,但對這個人的工作量永遠都是負荷 人跟人之間的協作怎麼維持,這件事是有點麻煩的,怎麼讓這個人可以持續不斷的貢獻 金錢的贊助可能也會有幫助,讓這個人願意付出 之前有發起一個 [紀念六四:線上悼念](https://vigil.8964.memorial/) 就是前端後端設計師一起 就看到有個坑好像該做但沒有人去做,難度不會太高,只是需要一些苦工 專案做完的好處覺得有成就感,多幫世界丟了一塊磚頭,別人可以踩著這個磚頭往上 Ronny 做整理政府開放公司行號的資料,有別人去做關聯的分析,或是他立委投票指南的 API 有拿去接,立委的 JSON 每年會做更新 不太在意人家會不會來踩,剛好被需要的時候 老面孔有十幾個人是孤狼 IPA 開放貢獻的精神讓自己覺得不用花太多心力,但也可以開誠布公地去交換一些想法 這幾年離 g0v 遠一點的原因,看到很多大家在解決問題的時候還是想得比較淺,提醒多次社群還是比較沒有反應,就沒有再提了(譬如有些資訊提供會造成恐慌,譬如說過去的確診足跡,這種專案就可以再考慮)社群還是會覺得開放是不可以違背的天條 G0v 解決問題的時候想像很樸實,而不是一概開放解決,要想像結果 這種溝通都還是面對面的做會比較好,有人願意嘗試也很好,想想也覺得不一定不好 Web3 最終還會是集中在哪個大機器上面,有錢人或國家還是會學會這些機制,還是一樣中心化 對 web3 最大的擔憂是走回過去的路,大家對於自由市場這件事看得太美好了,一直不斷反思自由市場的問題,譬如說如果沒有法規可能還是有童工死掉的狀況,國家資訊可以幫助中間橋樑 譬如說股票市場政府會要求一定程度的公開,web3 過份自由反而落差更大,大家會過得更辛苦 RxC 最大的問題可能適用自由市場解決自由市場的問題 我現在在協會做傳統的報告與活動 做開放政府的過程中可以做審議民主,跟 DAO 有一定的協調合作,譬如說 vTaiwan, Pollis,但限制還是很明顯的,對話的基礎是聆聽,不能各說各話,各說各話是整個社會的危機 G0v 就是 DAO 的原型,社群要達到共識有很多方式,審議民主很大問題是沒有辦法 Scale up,越多人討論每個人可以講到聽到的東西變少了,審議民主就很難幫忙 對自己的 g0v 角色未來沒有太多想像,但希望可以找到更多立場的人,都聽到自己的盲點 從抗爭者走到 NGO 走到政治場域的運作,這個世界壞人沒有這麼多,只是資訊落差,自己當然也不是一直都有時間聽人家講話 不喜歡的溝通:有的時候活動現場的溝通短暫,產出不一定是人家想像的,銜接會花上一點時間。國會調查兵團的時候,協作的朋友有一些摩擦。 個人對 web3 開的坑覺得滿喜歡的,去年九月十月做數位的討論,幾個人提到區塊鏈的東西是嗤之以鼻的,那時還停在 ICO 的想法,覺得工具能幫助的有限,譬如說履歷功能,上鏈的正確性很難說,就重新看一下區塊鏈世界有沒有什麼技術,看了幾個社群後落腳的是 Tezos,真正有在做藝術的東西,不是一天到晚要提高地板價,所以留在那多參與多聊聊 分散式社會跟影響力證書還是可以多聊聊 Tezos 主要聊一些便宜還不錯的藝術品,看了也開心 豆泥想做百岳計畫的時候滿想參與的,後來剛好工作忙起來就沒有參與了 很多時候來往的人還是緣分,Isabel 是一個,因為很長參與智庫的討論,Ronny 是做很多東西我偶爾會幫一些忙,寫寫文章之類,vTaiwan 也滿會參與的 vTaiwan 都會想要開一些案子找人來討論,都有當主持人,因為在唐鳳那擔任的角色都是活動會議的主持人,喜歡幫忙對焦,鼓勵大家彼此聆聽,現實的溝通還是比較好用 很多人用卻被棄坑的東西 [GitHub - g0v/twlyparser: parse TW congress logs](https://github.com/g0v/twlyparser) 這個 JSON 存了所有立法院立委的資料 https://github.com/g0v/twlyparser/blob/master/data/mly-9.json 好像沒有什麼需要從 g0v 得到的資源 當時有得到 Grant,就拿去做網站(外包),做網站遠遠不止申請的錢,鼓勵大家去法院旁聽 Grant 就是解決爛尾的問題,可以工作之餘來做,有一定程度解決這個問題,有些人有離開自己的工作,後來就靠 Facebook Google 贊助,靠贊助在持續 有時候做事盡可能不要碰到錢會比較好一點 # @ipa interview notes CC by 4.0 四件式基礎建設 大框架 基本核心就是 Open 當初核心參與者都是 Opensource 界的 轉換到跟社會結合 Open governance 演化到怎麼樣運作社群 Open collaboration 有各種不同的社群與群組 組成 g0v 怎麼樣找到合作夥伴 工具技術:募資,Decentralized 分配資源 技術加持的民主 Benevolent dictator 有些事情是一兩個人決定好再 apply 在社群上 新的造成共識的方式 我相信 這樣的相信到唐鳳做部長,就參與了其他的權力結構 火花可以製造出新的思考 可否帶回宣言的重要 更新治理邏輯與方式 世代交替一定會碰觸到 governance Leadership 已經到第幾代了,紐約組織已經歷經到第七代了 一開始的凝聚力其實共筆 技術、集結、治理 困難點:平方募資過去是誰募到錢誰來決定,跟政府補助還是滿類似的,在開放提案過程中有 public review,也是 open collaboration 協作的方式。 對 web3 擔憂,會恍神 G0v 已經算是友善不麻瓜了,但 web3 還是很難懂 黑客松是個激勵方式 Github 上的版本黑客松做了三四次,g0v hub Github 貢獻激勵機制在 GitHub 中,但限於 GitHub 一直無法集結起來,需要一個好的整合,從頭設計到結案 變成 network 會有所期待,比較去中心的 networking 其他地方是否有可能 Mastodon g0v.social 參與獲得讚,讚的方式是與社群可以提供的方式截然不同 可以聚焦在激勵上 希望大家看到別人在做什麼,有連結才能彼此激勵 要把大家都連起來 功能面上沒有完整就沒有辦法運作 線下黑客松就可以運作 也許是個小東西,機器人會去算你的 karma,++ 大家會去紀錄 ++ 的數量,這樣的方式可能會比較快 模組化的東西更容易成功 議程組不管在訂定什麼都是重要的 願意說 g0v 參與是有個很高的門檻的 後來的參與者認同的都是專案,而不見得是 g0v 社群本身,宣言應該還是台灣社群認同的 進來之後就需要激勵 腦內啡、多巴安、腎上腺素 正職之外尋找人生的意義 # @ddio interview notes CC by 4.0 G0v 是社群的社群 軟體工程師 一半時間做商業公司 一半時間做自己有興趣的事 開源協作的方式找有興趣的人討論居住議題 rentea 參與 NGO 的數位轉型,做污染開放資料到 ESG 開放資料,施壓企業,不太算 g0v 的案子,共通點是開源(g0v 邊界有點模糊)透明足跡,適合的專案會拿來 g0v 找人 剩下在 g0v 會做些雜事,大松就會幫忙跟新人聊天 G0v : 有沒有開源專案,有沒有參與大松 Rentea 最重要的是 community,在台灣做這種議題的非常少,通常是專家推動修法,如果有更多人參加很重要 盡量設計大家可以一起動手做的活動 一個月會有兩次的聚會,相對鬆散,當天看大家想要聊什麼 動手做的是讀書會或大家想要一起做什麼 租了一間公寓裝潢甚至住在裡面 Rentea 社群 2020 開始,19 本來想做租屋網 參與者多多少少看狀況,活躍在動的人大概五個,頻道看訊息大概三五個 專案目標:g0v 和居住議題的界線,偏實作想在台灣時作出買房外的居住選擇 定居在台灣就是買房,在台灣要把租屋的個人風險拉成制度可以承擔的東西。房東房客風險很多,選擇房客的限制很多,對房客很難找到適合的屋子。是個信任問題。 發展房客參與房東主導的屋子問題。 小聚很看參與的人跟 Project 進度,討論最近相關居住的議題,接下來要做什麼。與居住的商業組織有來往。 總結報告: https://medium.com/rentea-tuesday/corentea-release-4d7eda6fd1fa?source=collection_home---6------0----------------------- project 共筆: https://g0v.hackmd.io/@ddio/corent 生命花在哪不會只是寫程式 G0v 的活動讓他比較想做的事更清楚 離職後就去做 rentea 居住是台灣能量比較少的議題,興趣 經營社群通常都滿辛苦的,我們要確定流程是一直在運作的,要一直想說要做什麼東西 辛苦的地方就是讓人參與 設計活動會看要挑什麼樣的人 參與門檻高低,用興趣吸引人,來之前要做什麼準備等等 Rentea 之前 2012~14, 15 也是比較有在 g0v 的時候,對民主參與討論有興趣 第一間房子金流實驗提案 社群協力出房子的修繕費用 跟大家借了四十萬八個人 開放表達意願,達標後再匯款 大家指的是就是有參與 rentea 的人 可高的層次需要有可以把 roadmap 畫出來的人,這是個社群的專案,怎麼樣生出一個大家都同意又可行的產品 看大家誰有空誰就多往下多做一點 這時候說 g0v 有點難回答,就繼續幫揪松,幫 g0v 更順,出人力 希望這個社群可以持續維持他的能量 碰到有適合的人,想做圈圈叉叉,會推去 g0v 試試看 近年沒跳專案還是是沒有時間,有興趣的專案也都不是 g0v 裡的專案 通常可以的話都是給方向上的建議 對 web3 擔憂是不至於,八成是在講賺錢,但社群裡有聽說,顧慮是不會,因為知道不多所以可以想像的不多 怎麼樣可以募款跟找到更多的支持者,認同理念,可以捐款或出力 # @mglee interview notes CC by 4.0 我參與是 2014 參與,太陽花運動在讀博士班,潛水者透過直播,開始在關注運動,成為旁觀者的角色 人類學家 一直對科技數位媒體 被科技中介的數位行動很有興趣 人類學家的工作很長,做完已經是 2020 年底 觀察社群怎麼樣去面對很 hype 的狀態 切入的角度一開始是研究者,漸漸也成為參與者 G0v 開放式多義的,去中心化、開放、透明,意義很多 有很多摩擦跟衝突產生 參與者怎麼在這些轉譯之中去對話 三大價值實際操作中,不同轉譯方式會有優先順序 判斷是 by case 而變動的 Parasitic activism : 裡面又外面,允許自己是混淆的,沒有堅守什麼,重要的原因是科技變化快,網路也有各式各樣的 issue,如果堅守某些價值,行動主義就很難被實踐(行動中找到最合適的方式)彈性靈活地繼續 Hacking 下去 很好奇 g0v 跟 web3 會怎麼樣前進 真正在 g0v 可以長久的專案是跟公眾(公共議題)有關的,跟最先端的科技不一定match 對 Web3 有點期待有點怕受傷害 挑戰或瓶頸:強調理想上要去中心,但實際上知道去中心是過度理想的,所以成為多中心,中心與去中心拉扯,付出很多就會成為有名的大大,這是所有人的社群的問題,為了自己的理念來讓治理模式來拉扯,想辦法 include 更多的新參與者,不會永遠是有名的大大,更分散會失去社群原本一起活動的激情 社群參與者會說工程師越來越少,有名的專案越來越少,動能越來越低,更分散讓集中在 g0v 的專案被稀釋了。這個危機也比較缺乏抵抗反抗的行動能力,也因為少了最大的共同敵人,國民黨,有些人相對協作,有些人抵抗,慢慢失去抵抗的原因,行動主義還能持續十年嗎? 所謂的行動主義包含更多,它可以是各式各樣的,可以從協作也可以到對抗,要持續社群往下走的動能,持續協作是很困難的,一定還要點抵抗。不是所有人都有一樣的政治價值。現在剛好 Moment 是協作。 不能一直在抵抗,因為這樣又跟去中心有點違反。 人類學本來就是希望自己變成當地的人,再變成當地人的過程中學會觀點,主體性的反思很重要,也可以看到自己本來的盲點。 G0v 因為年紀接近所以很容易融入。 一開始就跳進專案,過程中一直都沒有主控這個 project。 OCF 、g0v 跟揪松的關係是理解社群治理很重要的線索。OCF 是 umbrella foundation,一開始成立的時候是開源社群,其中一個重要的資源是 OCF,需要法人組織記帳管錢,就透過 OCF。 回來的時候是先在 OCF 工作,做了一年半,多重角色。 參與的專案多半是組織社群活動的專案。 G0v 讓我找到穩定的工作,覺得要回饋。 之前的總召都是很有影響力的人,所以跳坑來做總召。從五月多開始,暑假開始就越來越密集。 除了我要回饋,也沒有 host 專案過,一直沒有經歷過這樣的角色,總召這樣的角色協作是什麼樣的狀況。 如果一定要辦個有 deadline 的事情,可能會是長什麼樣子。 坑主還是挺令人驕傲的事。 可以在 channel 上 @ 整個 channel 的人,不得不做這件事。 十週年需要大家投票就會 @ channel。 越來越分散,IRC 時代只有一個 channel,那時候討論很熱烈,只要發生有趣的政治事件,大家就會聊天,slack general 現在就很少在聊天。社群變大的過程中失去了一些能量。 G0v 很難知道誰有投票權,因為沒有中心跟 membership,在哪投票就影響了誰來投票,不同位置投票會 reach 到不一樣的人,沒辦法很有代表性的去投票,通常只是爭取支持,而不是決定權。其實也沒有什麼事情一定要投票,譬如說治理有關的事,這些討論通常是開小松,願意來參加的人具有當天結論的效益。 資源分配資源分配是少的,沒有什麼共通的資源。主要就是個人行動個人付出。 大部分 g0v 的決定就是做事的人最大,有其他行動者加入或是 fork。社群感,榮耀感,激情。真正有資源分配的其實是揪松,比較不是 commons 的方式運作,有點像 g0v 內的 entity,自己募了款想做事,就由該 entity 自己決定。 可以看 #general 最近有人在講『勞動』,當行動主義有入「收入」,工作 (work) 與自願 (volunteer) 的線會有很大的衝擊,從小的地方 Tokenize 帶來標準化貢獻的風險。貢獻是很多元的,標準化的過程會變得複雜 貢獻很模糊,決策也常常是在討論找共識,重點是討論的過程 十週年的時候專案叫生日趴,Summit 上次辦是 2020 年,由總召對外募款,不限於社群的參與者,有一點公眾的價值。這次生日趴比較像是為社群辦的,就沒有辦法去募款,但沒錢怎麼辦活動,腦筋就動到 summit 有剩餘款項。那時候就有問可不可以用這個錢,但中間就有聲音說目的是不同的,強烈反對聲音,除了總召外也開放給其他人參加會議,最後討論結果,應該開放一段時間讓大家提案,剩餘款裡撥出一部分看怎麼分配。 # @chewei interview notes CC by 4.0 參與社群的經驗? - 2014 是 Open data 剛開始推動,2012~2014 有很多社群專案讓政府開放資料,當時看到前例展示出成功倡議的案例與路徑,所以想至社群大松來提案 - 2014 的時候,chewei 與其他關注空間規劃公有土地的朋友一起來 g0v 大松提案,專案名稱「公有地大行動」,希望把公共土地的資訊做成公開資料,當時也先針對台北市做線上地圖 - 慢慢每兩個月都會參與黑客松的活動 - 像是公有資產這樣的議題,當時也很難推動政府有什麼改變,而開放資料的政策出現後,算是一個破口,至少先要求政府把資料拿出來,就會有一些發酵,民間也能基於政府釋出的資料進行論述與倡議 - 各種社群專案中,有一類的專案,廣義來說,目標都是期待政府單位的某些政策做一些改變,例如 Disfactory 針對違章工廠舉報建立好上手的平台,督促政府稽查工作。 - 2014 年我們有完成了台北市公有空地地圖網站,取名為「天龍特公地」 - 2016 年的時候,政府部門有看到民間「天龍特公地」專案的成果,也開始評估市政府能否有相關的政策,後來市府聚焦在釋出閒置的建築室內空間,讓民間團體申請使用。而此政策網站方面,當時直接 Fork 我們的去改。Fork 滿好的,政府可以在上面再加值,對政府來說 Fork 也最快,因為當時市府也沒有編列預算。 - 可以看到政府版的網頁下方,有標示出程式碼來源,以及伺服器使用的是 Ronny 的 Middle2 服務。貢獻署名應該是會有效果 ([庫存網頁頁面參考](https://g0v.hackmd.io/@chewei/poponfire/https%3A%2F%2Fweb.archive.org%2Fweb%2F20200517084338%2Fhttps%3A%2F%2Fwww.reformspace.taipei%2F))。日後市政府也會新聞露出,但一般來說政府新聞比較不會強調 Fork 民間專案。 針對參與揪松團,你覺得有那些激勵事項? - 2019 年底,當時的揪松團成員,詢問 chewei 願不願意加入揪松團志工 - 加入揪松團是因為本來自己是作為專案提案者、參與者等角色將近八年,認為台灣社會有黑客松場域是很珍貴的,很願意參與維持場域 - 在揪松裡扮演的角色是志工,揪松團有職工,志工是每週跟職工有會議,協助職工看有沒有建議,chewei 多半會回饋一些坑主或參與者的觀點。志工角色會比 Feedback 更進一步,有決策參與權利。揪松團的例行性工作很明確,例如兩個月舉辦一次黑客松,其他的基礎松、小松,關注社群基礎建設維運狀況等。相關的討論可以說接近合議制為主,揪松的大家都認同才做。 - 在揪松團,期待看到更多的專案來提案。 - 這一兩年,透過零時小學校專案,面對國高中生也是一種突破。 - 跟其他領域團體合作黑客松,最近這三年台南,上次第一次在台中,之前都集中在台北市,拓展的進展也有激勵作用。 關於社群專案,如何維繫、如何促進專案推動呢? - 公民科技獎助金:https://grants.g0v.tw/ - 2017~2020 年,揪松團籌畫了公民科技獎助金,辦了四屆,當年的想法是跟企業募款,每一年有五個提案,每個提案有五十萬獎金,不可能辭職來做,希望籌錢幫助短期開發或幫助轉職的人。 - chewei 在 2019年 有參加「資料申請小幫手」專案,專案內容針對政府資料開放平台的發問專區,將問答內容結構化,看看有沒有哪些公部門沒有回應大家的需求。當時獎金給專案,大家就努力開發推展進度。 - 關於專案推動上,觀察到的困難 - 延伸參考,坑主小聚的共筆文件:https://g0v.hackmd.io/@jothon/confkeng2020 - 專案放棄的最可能的原因是找不到人,找不到要做那件事情的人。 - 技術的貢獻者沒有 Match 到是最常發生的。 - 仰賴工程師跳坑的坑主,有沒有辦法把需求講清楚。 - 坑主來大松提案,若也沒法短時間告訴大家需要誰,專案就比較難往下推。 - 坑主有一類,本身有資訊開發背景的人,吸引來的貢獻者,很有專案開發經驗的是一種坑主,例如總預算視覺化這個專案 - 另一種是完全帶議題來的,這一類就要有一點機緣,如果需求明確,比較容易找到人。 - 回想公有地大行動專案的經驗 - 概略來說應該比較屬於佛系參與,坑主端也屬於是帶議題來的類型 - 痛苦:也不到痛苦,但有些特性需要接受,拋出東西不一定有人做,也沒有一定能要求別人做 - 至少自己盡量把想做的內容作出 prototype - 2014 當時社群沒有使用 Slack,所以公有地大行動選擇在臉書成立專案社團,後續的徵人、分享,都在 FB 社團進行。 - 揪松團也在想 Mentor 的方案,需要有人陪著他,規格化。 web3 - 對 web3 不是非常認識,區塊鏈有發酵過的是文件保存,後來就比較少區塊鏈為主的專案。 - 認知 Web3 主要討論決策或投票機制。 詢問關於社群專案募款,web3 有沒有相關的方案 - 部分的社群專案,會在 OCF 開設社群專案募款帳號,例如: - Cofacts https://ocf.tw/p/cofacts/ - 國家寶藏 https://ocf.neticrm.tw/civicrm/contribute/transact?reset=1&id=35&_ga=2.44044836.1252751260.1663321440-1590298653.1660827340 - CourseAPI https://ocf.neticrm.tw/civicrm/contribute/transact?reset=1&id=56 Noah 分享: - Gitcoin - 依照使用者的投票結果,將大額出資單位的贊助資金進行分配 - 獲得獎助金的專案,並無額外的義務 - 會採用明確的投票期間,來進行上述投票與分配贊助資金的活動過程 - 想要在 Gitcoin 上面發起募款與投票活動,發起單位要自己找大額出資單位 - Gitcoin 2.0 - 其中有針對避免灌票,目前有發展出 Passport,依據使用者是否有進行社群帳號驗證,調整投票權重 - 專案的 Impact 證明,形成二級市場,可理解為事後捐款 - 參考案例 - Project together - 當時針對烏克蘭難民救濟,發起募資,救濟工作告一段落之後,仍有捐款, - 表示說捐款者認同已完成的工作,願意在事後贊助 - 好處: - 捐款者可已針對已發生的行動、成果,進行捐款 - 募款方,也可以運用已達成的行動,能較為完整的傳達專案的影響力 - 對於專案執行當下的參與者來說,自己的貢獻與投入,能有相關的證明,不論是基於貢獻紀錄,或是日後有可能形成的二級市場,都算是一種激勵 # @4000 interview notes CC by 4.0 住台東,人在南投 4000 在 Cofacts 做查核編輯 參與者是查核編輯,另一種負責寫 code 進來是因為家中也有長輩群組,長輩會傳訊息來,會上網搜尋,Cofacts 就是這樣的平台 從 2017 Cofacts 成立在找闢謠編輯,來的都是使用者 當天當初一天八個小時十個小時 闢謠遊戲化會升級 幫助到使用者外也是幫我自己 擅長的範圍是柬埔寨、打字詐騙、詐騙包裹(一頁式詐騙網站)從自己的經驗去回饋在平台上 目前在日月潭做 MIS 的工作 一開始就是參加 Cofacts,Google 搜尋到,闢謠闢了三百多件後才有線上小聚 每週都有感謝文,十五個編輯,寫 code 有四位左右 激勵包括 Cofacts 平台上可以看到使用者對自己的回饋 可以對別人回應去做讚或倒讚,肯定或不肯定都會激勵到自己 夠敏感的話可以查到主動回應謠言的事 遊戲化的幫助後期比較沒有這麼大 個人頁面有點像 Github,有點像作品集,對某些人來說可能有些幫助,對我來說後期就還好 目的主要是幫助長輩為主 2017, 18 年加入,五年了 多參與跟少參與的差別,不太會有放棄的想法,不太會做超過自己負荷的事 每週一到三小時,下班時間 每週三會發感謝文 [【Cofacts 真的假的】編輯交流天地](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cofacts) https://beta.hackfoldr.org/1yXwRJwFNFHNJibKENnLCAV5xB8jnUvEwY_oUq-KcETU 希望可以是主動攻擊謠言的對象 現在正在學寫 code,成為開發者 因為闢謠的人還算很多,開發者可以做到更多事,而且人不多 一週一次每週三晚上八點 不太有太多交流,算是夥伴朋友 現在跟新北青年局有合作有補助 主要是 Cofacts 一定要維持獨立性,被商業的買掉當然不行 資金來源很重要 燒最多應該是 Server 的費用 再怎麼樣都不會完全退出 去年前年都有去大松,很多坑還沒填人坑主就跑掉了 地下室長大平台,整合所有縣市的交通檢舉系統,當時覺得跟自己相關,但是專案不了了之,只是跟坑主聊聊。 [Cofacts Chatbot Platform Resiliency Improvement Plan - HackMD](https://g0v.hackmd.io/BRsJOevWSbyUMBSZEVVWrA) 抗監管網站 資金用途除了伺服器支出外,小聚的場租與活動費也佔一個部分。 在Cofacts出現之前其實就會自己上網替自家長輩闢謠,而這跟Cofacts在做的其實是一樣的事情。 抓緊時間點回應大量詢問的謠言這件事,其實會牽涉使用者覺得Cofacts機器人有沒有幫助的感受,通常對大量詢問訊息做快速的回應可以得到更好的回饋,而這也是激勵的一種。 Cofacts個人主頁https://cofacts.tw/user/4000 訪談後跟Johnson聊到web3的部分他也有想過,不過目前因為專案有一部分是LineBot,所以還無法實現。 地下市長大平台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1spHzI4OAo # @tofus(Terry) interview notes CC by 4.0 念經濟 當時參加是高二的時候 也不是一開始知道就參加 Sitcom 剛好有參與者的工作 @ael 拉我入坑 真正加入 2021 年一月,參加 Hackathon 想要玩科技專案的人 高中也有找人做 side project 對 Collaboration 特別有興趣 當時正在找黑客松參與,臉書上看到 g0v 有黑客松,就開始查資料 很好奇他們到底在幹嘛 當時想法當時就直接挖了個坑,直接提案,也體驗氛圍 發現大家很友善,友善的很意外,對不一樣的人不會特別尷尬 接觸到很多平常接觸不到的人 這個社群我跟定了,所以積極參與 2021 二月只有加入到 Slack,Clubhouse 有人在發邀請,開始跟坑主聊天,房間裡很多 g0v 的人,常常上去主持,就認識更多 g0v 的人,跟黑客松很像,覺得社群內的人很酷也值得學習 參與其實斷斷續續,寒假參與特別多,課業重就參與少,直到學測完學校定下來才重複參與 疫情的時候也有參與,也幫忙設計介面 第一次提案就提了一個實驗性質的案子,主要有些高中大學生參與,交流後收穫很多,後來沒有延續下去,但有變成零時小學校裡的某個 idea 被 Bess 拉,多多少少幫點忙 疫情是當世界很混亂的時候,解決社會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有冒險的感覺,也很多學習的機會,當時時間也是五五開 看看社群有沒有設計的需求 我自己想做 UXUI 設計師,如果有東西可以做我可以幫忙 我感受不到的議題,我就比較沒有太多興趣幫忙 Cofacts & Disfactory 議題離我感覺比較遙遠,所以就沒有這麼深的興趣,除非有人推我坑 之前有參與的專案就會有人認識我,透過 Clubhouse 也會認識,關係比較緊密,就會私訊我 自己 Approach 有可以幫忙的地方,有興趣,有關連 特別關注的人有參與就會驚艷 跳不跳專案很大取決於專案做不做的起來 想跳零時小學校是因為有我喜歡的工程師 高中生的專案就要確認看看,評估一下 跟高中生大學生共事還是滿好玩的 影響力是滿重要的點,如果沒有影響力參加起來會沒有意思 痛點:最大的是一開始爬資訊的時候,花了一整年時間才理解 g0v 到底在做什麼,最大痛苦是完全沒有辦法掌握每個專案在幹嘛,坑主的表達能力跟文字能力會錯失被看見的機會,新手實際參與還是有困難度 大松的時候沒有認識的人,會有一點社恐,又都是大人,學生很少,會有點不知所措,對新手的 Journey 仍然可以繼續討論 如何架一個資訊站,所有專案都列在上面也是一個大痛點 組織架構不明確,人來來去去,中心化管理也有點奇怪 小學校人來來去去,Bess 跟其他人就跑去其他地方工作,一系之間就離開了,就覺得沒有什麼事一成不變,唐鳳也換了角色 每年都有一個特別大的專案在討論 主要人離開的時候,那時想說要去 SITCON 當志工,考完學測立刻去,但主要人不在了,當時坑主換成 Tiff,覺得有點意外,關係密切,心情上有點影響,但工作上影響不大,有一點沒有重心的感覺 想要退出是不至於,但懷疑自己是不是應該繼續待下去還是有,看不懂的專案特別多的時候,有被排除在外的感覺的時候就會想要放棄,找到可以參與的專案的時候就沒問題 想要退出的心情有點極端,g0v 在大家心中的優先順序還是比較後面的,永遠知道家在那邊的感覺,是一種歸屬感 也可以把很多國外的人連結再一起 歸屬感很難具體描述,熟悉的人聚在一起交流,為了同一個目標努力 太陽花那時有革命情感,現在不太確定有沒有 繼續呆的另外一個原因是他有一些很成功的故事在裡面,想說自己可以變得跟他們一樣,譬如說 au 之前做的專案,新聞上也看得到,身邊的人也都在討論這個專案 當時看到 web3 的概念實際怎麼運用本來也不太清楚,後來多接觸才比較理解,也喜歡區塊鏈理念 前陣子也對 NFT 有興趣,也有用過 generative art,創作方式很特別,電腦會產生新的可能性,課堂也有做過 NFT 的專案,覺得什麼東西酷就會想要去瞭解,不酷就會 fade out NFT 氾濫也產生擔憂,有金融熱度才會被吵起來,但投機工具就讓人不太合適,會有點擔憂 期望 web3 channel 就看看 web3 跟 g0v 本身可以有什麼樣的火花,抱持一個好奇的心態 # @Peter interview notes 授權 CC by 4.0 參與 vTaiwan 零時小學校 Podcast 十週年紀念活動 主要擔任協助的活動 不會有組織或代表人 是 Isabel 問我要不要參加 有權限的問題,比較大的權限都會被討論(au) 都是參加者,不是代表 g0v 會去一些資訊的年會,g0v 很常受邀,就會讓大家參與 人際連帶還是很重要,或是看新聞看到 認識的朋友問我要不要參加 vTaiwan,2014 開始,我 2019 才參加 vTaiwan (跟join平台採取的投票相比)的參與方式比較深,但我覺得比較好 參與大部分是因為興趣與理想 另一個吸引大家的地方是自由度很高,參加不參加都OK vTaiwan (就我的觀察)都是核心的幾個人在貢獻,一定會有幾個熱情比較強的 (我不是在)所有(的專案)都這麼核心,零時小學校就不是核心,真正是核心(的參與)主要是十週年 專案都參與滿久,激勵原因,社群的氣氛滿重要的,工作之外比較沒有壓力的貢獻,第二是看到自己的專案成功,成就感,正向回饋(CoC 很鼓勵大家給予正向回饋) 想放棄的原因青年趨勢論壇希望我們聯繫國外的社群組織,但沒有聯繫所以困擾,或是自己時間管理沒做好 負面情緒另外來源是挫折,外在環境的限制 vTaiwan 是滿重要的經驗,跟目標距離有點遠,希望為現行法規修改增加一個新的活水(自身比較少意識到與目標的落差) 不會給自己或專案設下太大的目標 目標需要夥伴間堅強共識 專案最大的痛點,固然有自由度,相對來說自由度對專案的推動(所以記錄不同階段的成果很重要) 專案成功取決於個人的道德操守 建立貢獻者的制度可能滿重要的,但可能破壞自由度 Cofacts 都會在臉書社群裡發文(非物質獎勵滿重要的,效果還是有限)收集太多標章會對標章感到麻木 對應長期參與者的熱情去設計貢獻制度 我是大學生內比較活躍的參與者,有某種典範或帶領的效應 其他大學生會希望參與更具有目標性的專案(香港議題等) 對 g0v 專案可能不太了解,或是加入時比較無法融入氣氛 大家的了解還是基於媒體等片面印象 2014 年唐鳳在太陽花搞了直播,很多大學生參與 同儕的印象,有熟悉的人在還是滿重要的 大學生對 g0v 的印象一般來說是正面的,但印象無法直接轉化成行動 社群操作反而更針對社群內部的人而非外部的人 專案想法,有人加入當然很好,但希望是我需要的人,適合的參與者跟貢獻者 實體聚會可以帶來需要的貢獻者 一直缺乏很有效的動態管理的系統,專案更新,坑主很常不想繼續更新(因為去中心),這可能是整個社群的痛點 找人不會先去發臉書貼文,自己幹出來或是找身邊的人 資料庫本身是個重要的資源 被識別出的人力需求 資金需求與專案大小不一定成正比,大部分資金都來於贊助 十週年資金是 Summit 高峰會的盈餘資金(專款專用) 大部分向外找資金都是各自獨立的 興趣與外在變動(疫情)才會激勵我再去參與一個新專案 當然也會看一下人,也會看一下確實能達到的社會影響力有多高,或是看專案已經達成了什麼成果 對 web3 的期望是解決社群的痛點,憂慮倒是還好,大部分會擔憂 web3 對社群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 @ichieh interview notes 授權方式 CC by 4.0 一開始是很不認識的狀態,太陽花學運的時候,只會看貼文 2019 年剛好要換工作,揪松在找執行秘書 希望可以做協助建立社群的事 當時社群已經成熟,並不是從零開始 以維持社群能量跟辦活動為主 新手要加入的方式其實還是有點門檻(協作工具的使用,知道怎麼提案) 新手導覽、指引 現場幫助第一次提案的人、實體有新手導覽(帶新手走一圈)、小紙條,看有迷茫的人就領導一下 Slack 免費版可以有些歡迎詞,更多新手介紹等等 貼文松後推坑也幫助沒參與的人 長期參與者的部分:社群的部分是讓大家喜歡氣氛 但還是靠坑主 Cofacts 做得很好,新聞熱點夠、坑主很努力、issue 很小,短時間有成就感 氣氛:輕鬆、但產出又是有趣的,可以理解的是大松是個很好見面的方式 六成是曾經來過的人,四成是第一次來的 長期專案是保底的案子,五到六個 選這個工作的原因是很適合那時候想做的事,想接觸軟體跟科技,跟本身專業也有關 人是重要的:一開始也是一群朋友,專案過程中就會有革命情感,未來有工作需求會彼此找,擴展了一個新的交友圈 工作是快樂的,沒有 blue Monday 大家有興趣的議題,反映社會不滿的事,特別有共鳴 實體活動很能維持能量 線上黑客松半幾次就可以感覺到參與者疲乏 小學校讓社群可以來當講師,找到社群的角色 成功的專案大概有 10% 內 大家喜歡我們對於這件事的想法,那大家可以做什麼 單純討論就不會有這麼多人參與 g0v 目的不是要創造成功的專案,而是學習失敗 小學校一開始是希望把協作的想法帶進學校,但不知道老師社群是否有在做 cowork,但老師需求情況不符合,太忙,也不喜歡早期公開 小學校轉化的過程很重要,從希望大家主動,先有些目標,再切成四週的課程,揪松就需要做規劃 進學校 > 學生再回來提案 社會人士其實比學生多 能力跟技能可以幫忙的,Podcast 可以幫忙主持就會幫忙 獲得信任、肯定 社群治理因為多中心所以很被重視,譬如 sns 發文,治理方式的建立比一般組織需要更多的時間討論(去中心或多中心的特點)或是長期參與者了解的更深入,會比較謹慎發言 篩選合作的人,過去經驗是否會傷害形象。 沒有拿錢為什麼要受氣。 大家不會把 g0v 當成人生的所有,但是可以建立成一個交友圈。 g0v 希望讓社會更好,越多人長期參與越好。 專案的目標要活下去,要有人參與。 工程師人數這兩年比較下降一點,除了技術外還要跟人溝通。 有一定基礎來練手比較合適。 對 web3 很不了解。 制式影片解釋可能有幫助。 曾經參加過的證明放進錢包裡。 社群都是志工,有對價關係的時候造成產出與參與降低。 Opensource 對從 g0v 出去的公司要開源。 大家想要的資源就是人,g0v 扮演讓你找人的地方,因為能讓專案成功 也有先參與專案再進 g0v 的 # @ael interview notes 授權方式:CC by 4.0 Isabel 算是 co-founder level 的人 ael 比他們少一個世代,七八年左右,完全從新參者開始 朝著好的 Product Manager 努力 有點理工有點文組 希望 Web3 可以進來 g0v,幾年前有人提過 web3 但後來就沒有了 2016-2019 有 g0v 公民科技獎助金 有參考過 Gitcoin 的方式,能不能應用 有個國際組織 pre-web3 也是社群決定如何捐款和資助哪些專案 目前 g0v 社群很難找到即戰力工程師 有時找到了還需要 on board opensource,技術強不一定熟悉開源。要常常提醒 release early release often 和授權 技術還沒到位的,需要時間學習 有個觀察是許多工程師都想要做 web3 的題目(或是 AI),不過g0v 大部分題目都是 web2 要怎麼讓新的人進來,還有新的人要留下來,兩三年前沒有想到自己有時是最年輕的,應該要有更年輕的活水(尤其大學生) 有一陣子比較像社群的 Community manager,通常會在報到處,幫忙推坑 怎麼讓不同背景的人覺得自己可以做事情 我們 vs 你們,只要是貢獻者就是我們 訂定授權的原因第一是開源精神,第二是不需要做件事只是 for 純公益,有這個想法就跟大家說清楚,未來不傷感情。 可以參考這個 Decidim 治理怎麼寫的 另外一件在 g0v 做的事,找到 project 可以長期走下去的方式,需要資源與 management,期待商業的做事方法帶進來,怎麼更多整合進 g0v 的做事方式。都需要調整摸索。 這是過去三年在 Disfactory 有在嘗試的事情,例如更多使用者研究、測試、retro meeting 現在其實也有不少新手工程師也有來,但不少是想轉職/剛轉職的,要做社會議題分析需求弄 spec ,可能還沒這個經驗和能力 20 歲缺乏年輕有經驗的工程師,年輕的即戰力沒有進來 40 歲這種有經驗的人會沒有時間去做某些事情 30 歲有經驗的會不會進來跟會不會離開是個問題,我們有辦法讓他們投入嗎?還有經驗傳承。 有累積作品集的,也有 Side project 的 Lockdown 的時候有些旅外美歐日的台灣人(eg UI 設計師、工程師)參加,他們想幫忙,一旦可以明確溝通需要怎樣的協助,他們有專業 日本做 AI & Data scientists 的人,想要找項目練一下 backend 手感,動機明確專業也好 要能看到成長,歸屬感,交到朋友,才能繼續下去 大家上班已經很累了,side project 要讓大家開心,又有社會影響力,最好的設計師跟工程師都是想要去挑戰新東西的、去探索更多可能性 好的人會找/吸引更多好的人進來 不像 startup 可以一次把最專業的人找齊,一開始有些就是做中學(startup 也無法一開始就所有人才到位) 大家一起 explore what is possible 推薦看一下西班牙 Decidim ,一個開源線上公民參與平台,governance 跟白皮書做的很好 [https://docs.decidim.org/en/index.html](https://docs.decidim.org/en/index.html) 個人參與比較高強度是後面六年 年輕人需要在社群裡成長,前兩年大部分是觀察 G0v 一開始有些 Skillset 跟 Mindset 都 ready 的人 為什麼你持續貢獻?一直有看到新的可能性,專案一直失敗不甘心,2017 年開始說未來的 career path 會做公民科技 [#disfactory](https://g0v-tw.slack.com/archives/CNA60GZJM) 常在做介紹人、推坑人、讓互動很自然的發生 Onboarding new participants is important PM 只是讓大家不用擔心溝通的問題 remove communication barrier,讓大家不要掉球,這比較像是我的角色,很怕浪費大家的時間,怕花三個月做的東西沒有人用 Fun + Social impact Idea exchange Civic tech in portfolio is also an incentive 同時也稍微輕鬆 我不行的時候我知道 team 會接手 不會有一個人消失事情就做不下去,事情會繼續做 Focus 在專案裡,希望專案可以走得久 吸新的人,onboarding,怎麼樣讓大家在失敗後還留下來(專案容易不了了之,幾次後比較容易成功,經驗也比較成熟)事情沒有做成還是相信下次可以有改變 要試過好幾次才會知道怎麼做才能達到好效果 想要讓大家可以在社群裡成長 Skill sets + mindsets(open source+civic) 除了人的問題外,你還碰到什麼問題? 資源,怎麼跟政府談,外界的人(企業 NGO 政府) 資源進來之後怎麼做?我之前是獎助金的專案經理,一個專案會給 30~50 萬的錢,appworks 台哥大等有給錢。後來發現 50 萬六個月錢不是拿來付人力的,不會有人因此辭職,一兩個月衝一下差不多,Contribution 不均勻的問題,錢很多是花在 server,辦小聚等,美東兩個專案都有成功,50 萬做起始資金說有拿到錢,去跟別人募款(基金會起始資金)。怎麼去定義 Labor payment 太麻煩。 後來比較 Prefer 拿不是錢的資源,譬如 Machine learning 的 GPU credit 錢一直會是一個問題,但一進來關係就會改變 有本書是《錢買不到的東西》 很多研究指出不夠高的金錢報酬會削弱參與動機,因為不再是道德上的volunteer ,而是自己的時間和價值被定價了。以 g0v 來說,如果按照工程師和設計師的時薪算,大部分的專案都付不起。也許激勵機制不是金錢報酬而是其他誘因和 credits Noah’s sharing: GitCoin ProtocolLab ImpactCertificate ProjectTogether Ael’s sharing Decidim from Spain Ale’s sharing on g0v community and digital democracy in Taiwan https://youtu.be/dNDim8UwnR8 Digital Tech, Community and Democracy @NCCU to international students https://docs.google.com/presentation/d/1Uq7j7_TMlPZcOSOwm1BGT4UicBvsecmSQv-KsGEuLYg/edit Product level on collaboration in Disfactory 跟教堂一起辦市集—開源社群與公民團體怎麼協作?@COSCUP 2022 https://docs.google.com/presentation/d/1T1OL_3JEgGNSEttNsOtCmHzHzziVoZBVvMYemj4RAd4/edit 在 g0v 專案當 PM — 開源社群與 NGO 的混亂有序開放協作|Disfactory 農地違章工廠回報系統(2020) https://aelcenganda.medium.com/open-source-civic-tech-product-manager-in-disfactory-with-ngo-f40d050f886b Questions I ask to scope a new project in g0v hackathon (in 1–2 hr) (2022) https://aelcenganda.medium.com/questions-to-scope-a-new-project-in-g0v-hackathon-38a1189c391c Herding the Cats— Product Management and Open Collaboration in civic tech projects@TICTeC 2021 https://youtu.be/Q0A6MbP3a0w # @bil interview notes 授權方式:CC by 比鄰 可以公開 真的假的 Cofacts,支持各種語言 不仰賴大型平台,只需要前端工程 貢獻者都是內容產生者 ***付出了 credit 不在身上,導致付出者不願意做這件事*** ***Github 綠色的貢獻點很像,是橘色的** **會有個自己的 Profile picture*** 發佈一個查核算是一個貢獻,審核(好跟不好都是)也是一個貢獻 2016年很多錯誤訊息婚姻平權草案(愛滋跟同性戀者污名化)國外影片大量流傳,許多妨害權益的影片流傳,覺得這樣的環境不好 這些錯誤訊息已經有查核的資料,資料量太龐大所以需要前端 坑主 想要彌平不同階級跟教育程度在知識上的差距 較為貧困的地方當輔導志工,階級及知識水平的差距 運氣好的人應該有責任需要去幫忙運氣不好的人 跟一般人沒有特別大的差別,不知道自己會不會落入那樣的情境 ***『無知之幕』John Rawls*** 2018 地方選舉有滿多 Youtube 影片,有許多跟政治相關的錯誤訊息 Co-founder 工程師 問題:免費的空間爆表了,***每個月會有費用,幾百塊美金***,資源上的壓力,另外 ***人是不夠的,積極的貢獻者每週十個,支撐的大概就是五個,覺得光靠義工是不對的*** 激勵:***遊戲化***,可以帶著走,盡量讓機制公平,可以帶著走,避免不公平 真正有效的不是遊戲化,也讓畫面看起來好看,持續下去像 github 可以標示 ***曾有人拿這些資歷去應徵工作*** [Cofacts 真的假的 - 訊息回報機器人與查證協作社群](https://cofacts.tw/) Badge : https://cofacts.tw/user/ID%E6%AF%8F%E6%AC%A1%E9%83%BD%E8%A6%81%E6%83%B3%E4%B9%9F%E6%98%AF%E5%BE%88%E9%9B%A3 [【社群專案】Cofacts 真的假的 | 財團法人開放文化基金會 (OCF)](https://ocf.tw/p/cofacts/) ***資金問題盡量投比賽***,有得獎就會拿來支付伺服器的費用 開放文化基金會有開合作帳號,***可以捐款(等人家說超級想捐再給人家連結)*** 坑主要有責任感,大型商業公司直接接 API,社群不高興,如果看到新聞稿發現商業公司有這樣的陳述,如果因此知名,如果冒犯到社群就會去 reach out ***曾經 cc0 過,無法跟任何接取方要求任何事情,cc by 4.0*** 工作是比較有彈性,講師老師教中文 坑主不能做一輩子,要找到 ***資源*** 讓下一代做下去 要有信仰專案才能維持,坑主有責任 ***找人聊天是持續下去的動力***,是一種安慰,***需要知道自己做的事情有意義*** Hate speech 是讓自己有壓力的,要維持心理素質跟衛生 評價系統也來自民眾,也 ***知道有幫助到人*** 非常重視 UIUX 的反饋 Co-founder 動機像是照顧自己的小孩,工作情況可以他就會持續下去,對社會有貢獻 其他比較積極的查核者,都會盡量認識 沒人來的時候找身邊的親朋好友幫忙 也有遠方的查核者幫忙 希望 ***有實體的見面,就會變成真正的朋友***,會知道更多詳細的資訊,關係容易延續,知道是可以合作的,確保大家是一種正面的關係,是一種 ***信任*** 每週會在當週 ***公開感謝當週的參與者***,這件事情很重要,要讓寫作者信任我,不能把 credit 都攬在自己身上,大家願意幫忙是因為大家人很好,不是因為我超棒,需要 ***謙卑*** 感謝真心幫助我的人 對積極的參與者,能記下每天的貢獻是有用的 成就累積跟顯示成就是有幫助的 新進來的貢獻者遊戲化是有幫助的,有升級動畫 Web3 正面:資料拿回自己身上,擁有資料這件事,大型商業公司把資料稱為自己的不好,讓產出內容的人覺得公平。資料可以長時間留存不會被刪除是重要的,避免中心化 Web3 負面:區塊鏈泡沫化,有利可圖,炒作,false promises,行銷時候要小心用語 專案內決策方式,會議每週三會持續,實體也會開 Gather town,不明朗的話留在下一次討論(搜集更多資訊),開發順序以工程師為主,要有人退讓 ***大量使用投票機制*** 推薦面談者:4000 andyy0216@gmail.com --- # Notes from Noah 給大家參考 - 每個人問問題的方式都會不同,這單純只是給大家參考,都是可以開放討論的,每個人的作法也可以不同 ### 項目目標與假設 - 項目目標 - 激勵社群貢獻、增加社群信任 - 定義貢獻在未來可能也很重要,貢獻除了數量外,品質也很重要 - 需證明的假設 - Web3 可以協助達成目標 - 成就機制可以協助達成目標 ### 研究目標 - 研究目標 - 分類社群目標族群 - 找到社群共事最大痛點 - 理解激勵社群的方法 - 理解社群目前彼此建立信任與關係的方式 - 理解社群對Web3的期望、反抗與恐懼 ### 研究方法 - 一對一線上面談是我個人的偏好 - 一對多 focus group 也很好,也許週六可以做 - 線上問券我個人比較不偏好,在我的經驗裡比較難找出有用的洞察 ### 可能有效的問題 - Noah 可能會開始問的問題 - 你會怎麼定義自己的參與程度? - 讓你持續參與的原因為何?可否舉個例子? - 如果一定要找個讓你放棄參與的原因,可能會是什麼?可否舉個例子? - 可否列舉g0v過去最讓你興奮的一件事?最痛苦的一件事? - 在g0v裡有交到好朋友嗎?可否講講你們來往的過程? - 在你參與過的專案裡,最喜歡跟最不喜歡的專案是哪些? - 說到區塊鏈或Web3你會想到什麼? - 你對g0v裡現在有個web3社群有什麼想法?你覺得他們是來做什麼的?我只是幫他們做面談你可以直接講沒有關係 - 有沒有覺得哪些方向是g0v絕對不該走的?Web3 or not ### 可能有幫助的提問工具,大家可以加減使用 - [Mirroring 鏡面技巧](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HHHg7PWz48) - [持續問為什麼](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NftrRrZdX8) - 不作引導性提問、多問開放性問題 - 不直接從面談者身上找答案 - 不做假設,問題越愚蠢越好 - 不討論其他面談者的想法,他的想法最重要 - 沈默不是壞事 - 請面談者舉出實際的例子 - 真誠的好奇與中立 ### Deliverable 最終產出 移情圖是UX和HCI實踐領域中廣泛使用的可視化工具。關於移情設計,移情圖的主要目的是架起最終用戶的理解。 最終每個目標族群都應該會有自己的移情圖 ![](https://s3-ap-northeast-1.amazonaws.com/g0v-hackmd-images/uploads/upload_da43d9bfb8973f683b086f2548ebffb7.png)

Import from clipboard

Advanced permission required

Your current role can only read. Ask the system administrator to acquire write and comment permission.

This team is disabled

Sorry, this team is disabled. You can't edit this note.

This note is locked

Sorry, only owner can edit this note.

Reach the limit

Sorry, you've reached the max length this note can be.
Please reduce the content or divide it to more notes, thank you!

Import from Gist

Import from Snippet

or

Export to Snippet

Are you sure?

Do you really want to delete this note?
All users will lost their connection.

Create a note from template

Create a note from template

Oops...
This template has been removed or transferred.


Upgrade

All
  • All
  • Team
No template.

Create a template


Upgrade

Delete template

Do you really want to delete this template?

This page need refresh

You have an incompatible client version.
Refresh to update.
New version available!
See releases notes here
Refresh to enjoy new features.
Your user state has changed.
Refresh to load new user state.

Sign in

Forgot password

or

Sign in via GitHub

New to HackMD? Sign up

Help

  • English
  • 中文
  • 日本語

Documents

Tutorials

Book Mode Tutorial

Slide Example

YAML Metadata

Resources

Releases

Blog

Policy

Terms

Privacy

Cheatsheet

Syntax Example Reference
# Header Header 基本排版
- Unordered List
  • Unordered List
1. Ordered List
  1. Ordered List
- [ ] Todo List
  • Todo List
> Blockquote
Blockquote
**Bold font** Bold font
*Italics font* Italics font
~~Strikethrough~~ Strikethrough
19^th^ 19th
H~2~O H2O
++Inserted text++ Inserted text
==Marked text== Marked text
[link text](https:// "title") Link
![image alt](https:// "title") Image
`Code` Code 在筆記中貼入程式碼
```javascript
var i = 0;
```
var i = 0;
:smile: :smile: Emoji list
{%youtube youtube_id %} Externals
$L^aT_eX$ LaTeX
:::info
This is a alert area.
:::

This is a alert area.

Versions

Versions

Upgrade now

Version named by    

More Less
  • Edit
  • Delete

Note content is identical to the latest version.
Compare with
    Choose a version
    No search result
    Version not found

Feedback

Submission failed, please try again

Thanks for your support.

On a scale of 0-10, how likely is it that you would recommend HackMD to your friends, family or business associates?

Please give us some advice and help us improve HackMD.

 

Thanks for your feedback

Remove version name

Do you want to remove this version name and description?

Transfer ownership

Transfer to
    Warning: is a public team. If you transfer note to this team, everyone on the web can find and read this no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