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 我們每天都在死一點,好把生出來的快樂活埋在朋友心中。tiny.cc/i2025 —flyism 不會傳染。 死亡是不會傳染的。它就和生命一樣自然,它是我們的本然。 《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20週年紀念版)》 不能跟朋友在一起。 死亡意謂再也不能跟朋友在一起。 《異鄉客》 不需要打招呼。 死亡來臨前是不需要打招呼,也不容許你拒絕它的到來的。 《你好,我是接體員》 其消極性對情慾重要。 死亡的消極性對於情慾體驗至關重要:“如果那份愛在你身體裡不同於死亡,那就不是愛。” 《韓炳哲作品系列(套裝共9冊)》 其焦慮和人生虛度正相關。 死亡焦慮與人生虛度的感覺呈正相關。換句話說,人生越是虛度,死亡的焦慮就越強烈。 《死亡與生命手記》 其理由必定也是生存的好理由。 死亡的好理由必定也是生存的好理由。 《愛、欲望、出軌的哲學》 其證明象徵著醫療權力對死亡的控制。 死亡證明象徵著醫療權力對死亡的控制,以符合國家法律的儀式。 《如果孤獨死將是大多數人的未來》 和活得不快樂都是悲傷。 死亡是件悲傷的事。但活得不快樂也是悲傷。 《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20週年紀念版)》 如出生。 死亡像出生一樣,都是屬於生命的。走路須要提起腳來,但也須要放下腳去。 《泰戈爾詩集》 如遺忘。 死亡最可怕的不是失去未來,而是失去過去。事實上,遺忘本身便是一種不斷在生命中上演的死亡形式。 《死亡與生命手記》 是一切不復存在。 死後一切不復存在,而生命的唯一目的就是享樂。 《人類大命運(增訂版)》 是一場慶祝。 死亡應該是一場慶祝。 《疼痛是一道我穿越了的牆》 是一種受悲慟折磨的心靈作用。 死亡只是一種心靈作用,是一個人受悲慟情緒折磨時出現的心靈。 《我彌留之際》 是下一次生的開始。是一個無始無終的環。 死是下一次受生的開始,生了又準備走向死亡,生死是一個無始無終的環。 《聞思修禪話集》 是人類社群行為。 死亡不是一種醫療行為,它是一種社區行為,一種人類行為,它需要我們所有人都挺身而出,並承受其重。 《那些生命中的美好與失去,我們邊吃邊聊吧》 是以生的一部分存在著。 死和生不是對立的兩極,死是以生的一部分而存在著。 《挪威的森林【30周年紀念版】》 是夢。 死亡是給肉體的,這誰都知道,是給肉體的!而從其他的角度看,死亡只是夢。 《鳴響雪松系列5:我們到底是誰?》 是把心飛快。 死亡冥想的概念,即是把速度緩慢的心轉變成速度飛快的心。 《當和尚遇到鑽石(二十週年金典紀念版)》 是拒絕一切理解。 死是拒絕一切理解。 《千羽鶴》 是文化儀式。 死亡是生物事件也是社會事件,更是一個文化儀式的起點。透過儀式,死者將成為祖先,記憶,與永恆的遺產。 《芭樂人類學》 是死神影劇版。 死神:「我一向只讀訃聞,那是我的影劇版。」 《卓別林的最後一支舞》 是特有的焦慮。 死亡是人類特有的、最大的焦慮。 《死亡否認》 是瓦解生理形相。 死亡的逼近和死亡本身意味著生理形相的瓦解。 《當下的力量(全新紀念版)》 是生命的一部分。 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思考死亡就是思考生命。 《斷食善終》 是結束生命,不是關係。 死亡結束的是生命,不是關係。 《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 會埋在活人心中。 死者倘不埋在活人的心中,那就真的死掉了。 魯迅 會粗暴教生者要事。 死亡會用粗暴的方式讓生者知曉,人生最重要的究竟是什麼。 《悲傷的大腦》 死刑是制度屠殺。 死刑是制度殺人。執行死刑時,按下開關的是獄警,可事實上死囚是被制度屠殺的。 《十三級階梯》 死刑是報復。 死刑充其量不過只是死亡本能的合法化表現;它無法保護我們,反而貶低我們。它是報復,不是正義。 《反對死刑》 死刑是集體衝突的焦慮。 死刑是針對集體焦慮的一種回應。一個社會裡面越是充滿強烈的衝突,群眾則越是要求死刑。 《反對死刑》 死刑是驅魔。 死刑的執行,就像某種形式的驅魔儀式。在處決一個人的當下,表示社會拒絕承認他也有人的屬性。 《反對死刑》 沒有好壞可言。 死亡沒有好壞可言,有實體的事物才有好壞之分。 《論人生短暫:古羅馬斯多噶學派經典人生智慧書,關於心緒寧靜、時間與錢財》 能提醒真正活著。 死亡當作提醒,幫助我們真正地活著。 《最後一次相遇,我們只談喜悅》 能看見生命之所在。 死亡猖獗之際,人才能看見生命之所在。即便我的人生即將邁入終點,我也得出發去尋找讓人生更美好的方法。 《不便利的便利店【Readmoo獨家收錄作者訪台簽名問候卡】》 要去除占有欲和控制欲。 死亡過程的極致痛苦是要去除自己的占有欲和控制欲,要拋下這已占有、已控制了一生的物質軀體。 《印度智慧書(暢銷修訂版)》 要自然死。 死亡是人生的一部分,生是自然的,死也是自然的。無痛苦、有尊嚴的自然死,才是人類的終極福祉。 《斷食善終》